![]()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周批次生產中,為了保證產床最大化利用,就要求配種的效率保持恒定。配種的過程充滿了不可預測的事件,完成每周配種目標是不現實的。隨著養豬業的設施、流程和管理越來越現代化,管理者應該關注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最大程度地獲取效益。生產效益的提高與母豬群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如何提高母豬的配種分娩率無疑是最最核心的因素。豬場影響配種分娩率的因素很多,其中兩個關鍵的措施是:正確及時地組成配種批和淘汰低效母豬。
母豬的配種批是指在現代養豬生產過程中,按照既定生產節律(兩個母豬配種批次間的時間間隔,如7天,21天等)在一個較短時間內集中配種的一批母豬,主要目的是實現分娩單元按照規劃的哺乳期能做到全進全出。
正確及時的淘汰母豬在現代養豬生產過程中,是按照既定的規范進行的,除去種豬場選育的淘汰,更為重要的是要淘汰繁殖力低的母豬,從而不斷改善整個母豬群的繁殖效率,降低母豬群的非生產天數。很多豬場在生產中對母豬淘汰規范重視不夠,常常飼養了不少母豬白白消耗飼料,卻沒有有效地生產仔豬。
這里我重點從配種批的組成和母豬淘汰這兩個方面出發,來探究如何提高母豬的配種分娩率。
1、配種批組成
在連續生產的現代化母豬場中,保持豬群健康、控制疾病的一個最重要的措施,是實行分娩單元的全進全出,即在兩個母豬分娩批次之間,對一套或多套分娩單元(相同的換氣空間)的母豬按照設定的最長哺乳天數(如最長21天,28天)后,同天斷奶,然后盡快同期進行徹底的清掃、水洗、消毒、空置,緊接著再整批轉入下一批次的待產母豬。
母豬的妊娠期相對較為固定,由于個體差異和大群生產的操作記錄差異,我們通常把現代母豬的妊娠期定義為情期首次配種后110-120天,均值115天。根據母豬平均21天的發情周期,同時又便于根據星期安排工作,多數豬場都是按照7天或7天的倍數來安排配種和分娩周期。如果要實現全進全出同時留出5天以上的空/洗/消時間,按照4周時間安排分娩批次的最長哺乳期為21天,而平均哺乳期實際只有17.5天左右。類似地,5周時間的分娩批次平均哺乳期約為23.5天。
由于母豬的平均妊娠天數115不是7的整倍數,若要保證母豬能批次全進全出地連續生產,就必需十分嚴格、合理地規劃籌組配種批,確保較高的批次配種分娩率。
生產中的母豬群,每個配種批的母豬主要有以下四個來源:
1) 本批斷奶母豬。如按周組織生產,小型母豬場通常每周斷奶1批,而較大的母豬場(如2500頭母豬以上),則通常分為兩個斷奶批次,如分別于周二、周四斷奶。健康狀態較好的母豬群,斷奶后7天內能夠發情配種的斷奶母豬的比例可達到90%以上。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母豬在斷奶后3天內很少會發情,所謂斷奶后7天發情配種率,實際配種時間只有4天,因此要達到90%以上的配種率并不容易。根據以下母豬淘汰的標準,斷奶時需要選擇淘汰,這個斷奶批的母豬能夠留下來發情并配種的比例,通常只有不到斷奶頭數的90%。由此可見,批次斷奶后前3天配種的往往是以下幾類,而不是本批斷奶的母豬。斷奶經產母豬的配種分娩率是計算補充后備母豬頭數的重要依據。
2) 上批斷奶7天內未能發情而延至本周批發情的母豬。(想一想應該不應該配?)
3) 前幾個配種批中在本周返情的母豬。
4) 本周發情且計劃于本周配種的后備母豬。需要注意的是,后備母豬的補充頭數需要關注本場后備母豬配種分娩率的不同。除了4)中后備母豬可根據初情日期安排出本周配種頭數之外,組成配種批時,1)、2)、3)的頭數,通常是根據豬場歷史記錄的比例制訂在配種批中的頭數。所以管理者必須對此有準確的把握。
2、母豬的淘汰標準的擬定及執行
及時并準確地淘汰低效的母豬,是提高母豬群繁殖力的核心技術。繁殖力低下而被淘汰的母豬在可操作性方面,通??煞譃閮纱箢悾阂活愂欠敝承栽驅е碌闹鲃犹蕴?另一類是非繁殖性原因造成的被動淘汰。主動淘汰主要是為了減少母豬的非生產(妊娠或者哺乳)天數,減少產仔數低的個體;而被動淘汰的部分則通常是因其他原因不能繼續維持妊娠和哺乳的個體。
母豬淘汰的時機主要集中三個階段:即發情鑒定時、妊娠鑒定時和斷奶時。非妊娠和哺乳的母豬必須及時清除出繁殖群,否則會造成母豬非生產天數的累積,消耗大量的資源,不利于生產效率的提高。然而,何謂“低繁殖力”的母豬? 究竟用什么樣的標準來界定?大群體的生產數據研究,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決策的依據。
上圖:是很多農場目前的產仔分布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在上圖中產仔數低于7頭的比例是:21.15%。該場平均產仔數是11.15.如果我們把這21.15%的豬主動淘汰至10%以內,這意味著該場的平均產仔數突破12頭。
上圖是希望讓大家更好的理解主動淘汰的重要意義,首先豬場的產仔數是正態分布的,假定目前我們的平均產仔數是12頭左右,如果我們把低于2頭的那部分母豬淘汰掉,意味著我們可以把產仔數提升至13.5頭。
2.1 繁殖性原因的主動淘汰
依據“標準”淘汰低繁殖力的母豬是通過淘汰提高分娩率、產仔數的主要措施。其中最重要的類型包括:
2.1.1 高胎齡母豬
平均窩產活產仔數隨著胎齡增加,開始不可逆地降低。不可否認,留下來的7胎以上母豬配種后通常返情較少,配種分娩率尚可,不少的豬場配種員不愿淘汰7胎以上甚至10胎以上的母豬。然而,每配種100頭這些高胎母豬所產的活仔數,則遠不及胎齡低的母豬群。管理者應該關注的是,每生產100頭合格斷奶仔豬所投入的母豬更新成本。
2.1.2 連續兩胎產活仔數少的母豬
淘汰連續兩胎的窩產健仔數活仔數少于7頭的母豬。昨天在群里討論時有人擔心,是否有些母豬遺傳潛力并不差,但是如果豬場連續2胎都感染了藍耳病/偽狂犬病,或可致使這些母豬的窩產健仔數達不到7頭或8頭,這時淘汰母豬似乎不合理。然而,這種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因為相同抗原性的藍耳病病毒,幾乎不會在一個繁殖周期內重新感染,理論上遺傳高產的母豬連續2窩分娩數不足7/8頭是小概率事件。
2.1.3 連續兩個情期配種后未孕返情的母豬
無論是斷奶后的母豬還是新進群的后備母豬,若連續2個情期配種后都未孕,就需要嚴格處理,淘汰。這種情形,母豬配種后經過了2個情期,即至少42天的時間,再加上第2次配種后再等到妊娠鑒定時,通常已經過了50天以上的非生產天數,嚴重浪費繁殖豬群的資源,通常應該直接淘汰。試驗證明,這些母豬通常生理/病理性不育,等更長時間無益。
2.1.4 流產后再配不孕的母豬
因為藍耳病、偽狂犬等造成繁殖障礙的病毒性疾病導致的母豬自然流產,通常會間隔1個情期再進行配種,若還沒配上直接淘汰。
2.1.5 返情延遲的母豬
斷奶后7天內沒有發情且延至下周發情的,建議仍然按照2個情期不孕再淘汰的標準實行。斷奶后20天沒有發情的母豬,通常會使用激素處理。做法是在斷奶后2 0天若無發情跡象,立即注射1次氯前列烯醇或者前列腺素,隔24小時后再注射1次PG600,5天后還未發情的母豬也要歸為淘汰母豬。肌注激素的母豬發情配種23天后,妊檢仍是陰性則直接淘汰。(必須注意,如果一個母豬場,斷奶母豬出現過多過分消瘦---體重損失超過分娩后當時體重的10%---的,需要盡快檢查是否哺乳期間營養攝入不足而造成不發情,此時斷奶后即便發情也要延長1個情期不配,這樣充分飼喂改善母豬體況;如果下個情期依舊沒有配上再進入淘汰母豬群。)
2.1.6 后備母豬
現代母豬場一般是批次引進-馴化后備母豬。每批已經達到體成熟(體重在100kg以上)、無肢蹄/乳頭/外陰缺陷的,經公豬直接接觸28天期間,至少有過1次明顯的發情的后備母豬,在第2次、第3次發情時往往會有10%~20%配不上。這時需通過激素刺激其發情,做法同處理返情延遲的母豬一樣,使用前列腺素和PG600復合方案,若7天后仍未發情,則按規定淘汰。
2.2 非繁殖性原因的被動淘汰標準
1)因肢蹄病、外傷、突然死亡等需要淘汰的母豬,這一類年度淘汰率通常占母豬平均存欄的2%。
2)沒有重大疾病的死亡(主要集中于關節炎、支原體、豬丹毒、鏈球菌感染、豬痢疾及出血性腸病綜合征等)導致的母豬淘汰。
3)疾病暴發狀態下母豬的淘汰:藍耳病感染的懷孕母豬因其散毒時間較短,在下1胎配種時體內往往有抗體,一般不淘汰;偽狂犬發病時,若有合適、大量的后備母豬,可適當增加淘汰量;豬群在暴發口蹄疫時,5胎及5胎以上的母豬堅決淘汰,5胎以下若發病后沒有死亡,可以根據情況適當淘汰;感染流行性腹瀉(PED)的母豬發病期較短,現場無需淘汰。
建立起豬場的淘汰規則很有必要,這里轉載養豬學徒生公眾號《母豬主動淘汰》一文里的圖片,希望各場能遵照執行。
3 結論
通過合理組織配種批、及時準確地淘汰低繁殖力的母豬,再加上良好的飼喂、營養管理,配種分娩率達到90%以上并不困難。按照以上方法嚴格執行,豬場每年的母豬淘汰率/更新率可能要達到40%以上,但是這會幫助我們留下更多更好的高繁殖力母豬群,高淘汰率的背后是每生產1頭斷奶仔豬的母豬更新成本在降低,反而提高豬場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