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蛋雞養殖的規模和群體,隨著時代變遷,時代發展的需要,逐步開始壯大,每一代養雞主流模式下,都有其時代發展的特色和需要,本人將整個養雞的過程分五代,重點談一下第四代養雞過程和特點,個人之見,僅供大家參考!
第一代養雞:在改革開放初期,蛋雞養殖主體以20-30只為主導,這個階段的養雞,并未得到多數家庭足夠重視,發展緩慢,家庭式散養,物資缺乏,營養品稀缺,雞蛋基本換零用錢,補貼家用,不占家庭主要勞動力時間來經營,自然散養,品種有限,生產成績低下。
第二代養雞:在九十年代初期,養殖規模以300-800只為主導,開始占用一部分家庭勞動力時間,養殖群體,由粗放式,小規模散養,到逐步開始嘗試籠養,集約化養殖,由于受品種,飼養條件,飼料營養條件,疫病防控條件等限制,生產率相對低下,但收益相對還是不錯,飼料成本低下,蛋價相對較高,但種源的不穩定性,管理能力,技術水平和資金問題,思維意識等條件限制,蛋品銷路等問題,不利于大規模養殖場的發展,很少有大規模擴張的;
第三代養雞:2000年以后,特別是2016年以前,養殖規模在3000-5000只為主導,一般分2-3批次,逐步集約化養殖,養殖觀念開始初步更新,養殖設備和房舍相對簡單,飼養水平一般,生產過程相對粗放,這一代養殖場,自身發展速度相對較慢,思維偏向保守。
這期間,伴隨經濟的高速發展,同樣拉動了蛋雞行業的快速發展,中間幾次行情的劇烈波動,導致小規模,大群體迅速崛起,以及資本的介入,大型規模養殖場的遞增。
隨著經濟增速放緩,蛋雞界虛繁發展之后,雞蛋市場供大于求的現狀開始顯現,加之流感問題等被關注,造成流通和消費環節受阻,雞蛋價格持續的低價位運行,特別是一些老養殖密集區,受疫病的侵擾,生產成本的上升,生產管理的不穩定性,導致這部分群體盈利能力大大下降,導致很多經營不善者,開始退出這個行業。
加之環境承載能力的限制,人們思維意識的提高,對蛋品安全質量的要求提高,國家對食品安全的重視,開始治理養殖行業散亂,如果嚴格一刀切,影響面大,自由競爭,逐步過渡,優勝劣汰。那么,未來對于這一部分養殖群體,生存的空間會比較??;
第四代養雞:那么,現在要談的,第四代養雞應運而生,10000-50000只存欄的家庭農場模式,符合當前國情及現狀,適度規?;?,為什么是這個規模?
首先談一下收益:普通行情下,一只雞的利潤不會超過15元,也就是最后剩下一只老母雞的錢,注意,這是500天的收益,接近一年半的時間,這是不算人工和設備房舍折舊等費用,如果加上這些費用,估計一只雞10元的利潤都不到,養得太少,利潤不足以支持常規開銷,養還不如打工。
再談一下人力等投入:夫妻兩,房舍設備條件好一些的,一般管理2-3萬只雞是可以的,不吃力,也不費力,基本可滿足,或者適度少雇人。
再說一下這部分雞民優勢:1-5萬只滾動發展起來的雞民,多數房舍屬于經濟型,資金投入屬于中等水平,房舍條件相對較好,管理水平較高,資金相對充裕一些,再加上多次行情波峰與波谷的洗禮,經驗豐富,養殖所得的收入基本都投入到養殖房舍等配套設施上,只能繼續往下養。
經過市場的大量走訪觀察,養殖時間超過10年及以上的老雞民,累積滾動發展,養殖經驗豐富,且思維意識超前的,基本規模都發展到1-5萬只區間內,這部分群體,是經歷過多次行情周期波動洗留下的養殖精英部分,也是今后暫時一段時間內,養殖的主流群體。
而新建雞場,大部分也會在這個區間靠攏,小戶擴建的,也在朝這個區間走,養太少,對于一般養殖場而言,利潤確實有些低!
真正完成以1-5萬只為主導家庭農場式養殖規模,預計還需要5-7年內完成,存欄10000只以下基數較大,特別是5000只以下的,逐步退出,需要過程。
每個行業面臨的問題都差不多,遍地撿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各行業都不易,新一輪比拼的是專業和敬業。
對于雞民而言,頭等專業就是養好雞,每批雞過來,要保證穩定的生產,優秀的生產數據,例如:全程蛋重,產蛋率,死淘率,蛋料比等
其次是善于分析運用信息,善于辨別利用,掌握好最新行業動態,指導自身養殖場的正常生產計劃?,F在是碎片化信息滿天飛的時代,雞民要注意辨別真偽,一切以雞說了算,結合生產實踐,先假想是對的,在雞身上試驗,雞是最實在的,增加甄別能力。
敬業一個是指對養雞行業的熱愛,內心喜歡這份事業,靠它來養家糊口,全力以赴的去努力;
另一個是對自己事業的全身心投入,毫無敷衍,認真去做。
第五代養雞:100000-500000只以上占主導,實現機械化養殖,人為操控設備,設備養雞,人控設備!這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實現,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即使有很多的精英階層,作為高端品牌雞蛋的潛在客戶群體,但多數也都與務農家庭有些關聯,受到其潛移默化的影響,加之自身意識問題,雞蛋長期作為廉價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來源,很難賣到高價,即使現在市場上有一些高端品牌雞蛋,但總體銷量還是占比較低,普通雞蛋已經供大于求,再去大手筆投入,很難有高回報,也就在今后一段時間內,遲滯了蛋雞行業純機械化養殖之路。最終,疫情的問題,雞蛋價格,飼料成本,人工成本,資本,環保,食品安全等政策影響,限制住了純機械化大規模養殖群體的發展之路。
資本的杠桿,可以撬動行業前進,但資本的進入,也有殘酷的一面,會讓更多的小散戶失去競爭的舞臺,國內產蛋雞基本穩定在8億只左右,即可滿足正常的消費需求,但目前存欄數量遠比這個大,價格也就持續低迷,管理不善,資金鏈出現問題的雞場,陸續都會被擠出,以前是3.5-4年一個周期,以后難說了,某些公司一上8000萬只項目,還有更多的資金雄厚的公司在深入考察,試探的路上,未來蛋雞之路,注定不會平穩,不管大戶,小戶,注意發揮自身優勢,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找到各自暫時存活的空間……
政策的影響,加之行業的推波助瀾,規?;肥俏磥淼谋厝悔厔?,但路還很漫長,這就給一些相對小戶以運作的時間。
不要幻想雞蛋會有暴利,以后也是微利,道理很簡單,大規模的養殖場在逐年增加,中小雞場又不能不干,如果不干了,雞場的固定投資將會徹底丟棄,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滾動累積就白費了,做養殖時間長的,多數都是歲數大,無其他職業技能,改行可能性不大,所以很多人微利也得繼續經營,這樣,雞蛋去產能暫時比較難!
那么,不管大戶還是小戶,只有有核心競爭力,才可以堅挺下去!暫時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小戶得具備哪些優勢?請注意以下幾點:
雞民的核心競爭力在于:
第一,養好雞,精細化養殖,雞能養好,穩定,且數據詳細;
第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例如,優質自配料,優質其他飼料,便宜原料等;
第三,有資本,技術資本,資金資本,眼光戰略資本;
第四,抓好鏈條上利潤,再小的雞場,也是老板,人勤懇,自己賣雞蛋,利潤總要高一點,利用原料低谷,資金允許的情況下,多采購便宜原料等
。。。。。。
第五,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擴張,在自身可控風險范圍內,精細化養殖!
對于雞民而言,最重要的事情,重復千遍,依舊是:舍內有雞,就得養好,舍內安穩,舍外觀望,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變成一個專業的職業雞民!
以上是本人的一點淺見,不足不對之處,多多包涵,謝謝指正,轉載請注明作者文章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