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1、豬舍建造沒有規劃,隨便建造,造成豬場管理難度大,浪費人力物力,推倒重建吧,費用太大,湊合使用吧,勞民傷財,最后是得不償失,豬肯定是養不好的。
2、后備豬不用專用的后備料喂,隨便用其他母豬料或者育肥豬料飼喂,導致備母豬生殖系統發育不完全,該發情的時候發不了情,最后只有淘汰,后悔晚亦。
3、夏季產房太潮濕,導致乳豬拉稀很普遍而且難以治愈,主要是濕度大的空氣導熱快,容易讓乳豬受寒而拉稀,所以要保持產房干燥,要減少沖圈的次數,并在墻角放生石灰以除潮。
4、冬季豬舍只顧保溫而忽視通風,導致豬舍內空氣質量惡化而引起呼吸道病,正確的做法是在保溫的同時要適度通風,可以選擇一天當中溫度最高的時候,小范圍通風,防止溫度下降太低造成應激而發病。
5、豬場大門口不設消毒池,或有消毒池沒有消毒液,或消毒藥長期不更換,沒有定期消毒概念,消毒走過場。正確的做法是:大門口設消毒池,側門設消毒室,經淋浴室或消毒室更衣、換鞋后方可進入。
6、沒有體溫表,豬體溫升高往往比其它癥狀出現更早,不使用體溫表,而用手摸,憑感覺決定發不發燒,結果很容易造成誤診。最好使用獸用體溫表,用時可斜插到肛門里,防止插在糞球里,停2~3分鐘,拔出來查看度數。豬的正常體溫是38~39.5℃。
7、濫用退燒藥。一有點低燒就濫用安乃近或氨基比林。超1℃內為低燒,超2℃內為中燒,超過2℃以上為高燒。體溫達到41℃時方可使用退燒藥。不然就是治標不治本。
8、針頭、針管不煮沸消毒,,而僅用開水燙一下;正確的做法是待水沸騰后至少還要繼續消毒15分鐘以上,才能殺死病原微生物。
9、注射部位都腫了還繼續注射,有人總習慣選在順手的單側耳后或頸部注射疫苗或藥物,局部都腫了還注射。要知道腫脹部位不能再注射,否則不吸收,可選在耳后、頸部雙側交替或臀部或股后注射。
10、小公豬去勢過晚,一般應在7~10日齡去勢,這個時候去勢易保定,傷口小,愈合快,應激小。斷奶后再去勢易感染圓環病毒或鏈球菌等。
11、飼料霉變舍不得丟棄,還用來喂豬,特別是用來喂懷孕母豬,危害更大,嚴重的可以導致大面積流產;正確的做法是,輕微霉變的加優質脫霉劑喂育肥豬,中度和嚴重霉變的飼料禁止使用,否則得不償失。
除了以上幾個細節外,還有其他的方面,比如:重視傳染病而忽視寄生蟲病,重視個體治療而忽視群體保健。養殖過程中,有許多的問題需要考慮,具體問題才能具體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