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豬咬尾癥,又稱為“反不適綜合癥”。凡是會引起豬感覺不舒服的各種環境、營養、心理的因素均可造成豬群發生咬尾現象。嚴重影響豬的健康和生產性能。因應激原是多方面的,應激反應是非特異的,且發生于不同的飼養階段。故防治措施應是綜合性的,并要貫穿于養豬生產的始終。
1.滿足豬的營養需要。應根據豬不同階段的營養需求,飼喂全價飼料。
2.合理組群。將品種、體重、體質、采食量和性情等相近似的豬同圈飼養。
3.飼養密度要適當。應根據圈舍大小而定,冬密夏稀,豬群密度適中。
4.早去勢。不僅能提高育肥性能和胴體品質,而且能避免因相互爭斗、或公母相互爬跨而引發咬尾癥。
5.保持良好的環境條件。豬對衛生環境很敏感,保證舍內適宜的生存小環境。
6.斷尾。斷尾是控制咬尾癥的一種有效措施,可用直接剪斷法或間斷法(此法簡便、不出血、不發炎、效果好)。
7.妥善處理被咬的豬只。在飼料中適當增加復方維生素及礦物質及微量元素,圈內布撒煤炭或紅土;咬傷的豬及時清創、消毒,嚴重的用抗菌素治療。
8.定期驅蟲。根據環境條件、寄生蟲種類及發育規律,對所養豬要定期驅蟲。
9.放置玩具。適合豬只啃咬,如鐵鏈、膠胎、不易碎塑料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