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本病是由禽型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秋季易發,對養鴨業的危害嚴重。出現氣溫較高,多雨潮濕,天氣驟變,飼養管理不良等多種因素,都可促進本病的發生和流行。各種日齡的鴨群均可因接觸病禽污染的場地、飼料、飲水、運輸工具及往來人員等而感染發病,但以30日齡內的雛鴨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臨床癥狀
本病潛伏期一般為1-3天,依病程長短和嚴重程度,分為三種類型。最急性型:鴨群在無任何臨床癥狀的情況下,突然死亡;眼結膜充血發紺。急性型:蛋鴨產蛋下降;病鴨精神萎頓,行動遲緩,步態蹣跚,不愿下水,羽毛松亂,食欲減少或廢絕,體溫升高達42.5-44℃,嗉囊積食脹大,倒提時常從口鼻流出酸臭液體;有的病鴨咳嗽,張口呼吸,呼吸加快,氣喘,擺頭甩頭,力圖排出喉腔粘液;病鴨腹瀉下痢,排灰白色、灰黃色或黃綠色的稀糞,有時糞中帶血,腥臭難聞。慢性型:病鴨體質消瘦,單側性或雙側性下肢關節腫脹,跛行,行走困難;病程較長的,腫脹關節變硬,有的繼發感染化膿。
病理解剖:剖檢最急性死亡病例可見漿膜小點狀出血,肝表面有黃白色壞死灶。急性死亡病例除上述外,皮膚上有散在的出血點;心外膜和心冠脂肪上有出血斑點,心包液增多,呈淡黃色透明狀;肝臟腫大呈土黃色,質地脆弱,表面有針尖狀出血點和壞死灶;膽囊腫大,腸粘膜充血、出血;肺有炎癥、氣腫和出血性病變,呼吸道粘膜充血、出血。慢性病例關節腫脹,關節腔內有暗紅色混濁而粘稠的液體或干酪樣物質;肝臟有脂肪變性或壞死灶。
防治措施
1、日常加強飼養管理和防疫消毒工作,對各階段的鴨群分群飼養,嚴防外來畜禽及鳥等入場。不從疫區引進種鴨或雛鴨,引進鴨群要隔離飼養15-30天,確認無病后方能入場。一旦發生疫情,要及時上報并按法定要求做好撲疫工作。消毒滅疫可用0.5%優安凈、0.5%漂白粉、0.3%過氧乙酸等。
2、常發病地區或疑發病地區,可組織健康鴨群接種禽霍亂菌苗。
3、本病治療選用磺胺類和抗生素類藥物效果較好,尤以肌注+拌料(飲水)效果明顯。如青霉素納鹽用復方安基比林液稀釋后,肌注1-2萬IU/只,1次/天,連用3天;同時取土霉素粉按60-250mg/L拌水混飲,連喂5-7天。肌注鏈霉素5-10萬IU/只,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1%拌水混飲,或按0.5%拌料混飼病鴨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