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雞白血病在自然條件下普遍的表現形式是淋巴細胞性白血病,一旦發病后會對養雞業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損失。本病通常呈散發性,死亡率約為23%。
一、病原
雞白血病是一種慢性淋巴樣腫瘤性傳染病,主要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而導致的。本病的病型種類較多,其中淋巴白血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病型,本病在多數情況下會在性成熟期的雞只上發生,并在發病過程中會在肝、脾、腎、法氏囊等器官內產生腫瘤,傳染途徑主要是由蛋、或是水平傳播。本病是一種反轉錄病毒,此病毒對外界的抵抗力較低,特別對于熱、酸、堿,基本沒有抵抗力,期間會通過雞的糞便、分泌物等使雞舍內的籠具及相關用具被污染。因此,如沒有細致的做好消毒工作,就會導致雞群出現連續感染。本病的傳染途徑主要包括垂直傳播、水平傳播、醫源性傳播、雌雄翻肛鑒別、人工授精、注射疫苗藥品、雞舍被污染等方面。一旦發病,就會持續進行感染,不斷釋放出病毒。
二、流行病學
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為病雞及帶毒雞,在一般條件下,只有雞才會感染本病,人工感染有時會使鴨、珠雞、火雞、錐、鴿、鶴鶉等動物被感染。通常情況下與公雞相比,母雞更易感染本病,或許與激素有著一定的聯系,與年齡較大的雞只相比,年齡較小的雞只更易感染本病,在4一10月齡之間的雞只發病率普遍較高。本病的傳染途徑通常是與病雞直接或間接接觸或是由雞蛋進行傳染,對于已感染的母雞而言,可通過雞蛋進行排毒,特別是18月齡的母雞,通過雞蛋進行排毒的排毒效率較高。這種帶毒蛋所孵出的雛雞也會帶有病毒,期間會從糞便及唾液中排出病毒,成為病毒的傳染源。能夠影響雞體抵抗力的應激因素有很多方面,如寄生蟲病,或是飼料中缺乏相應的維生素等方面,都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白血病的發生及發展。
三、臨床癥狀
雞只在發病后會有衰弱無力、嗜睡、毛囊出血、雞冠蒼白或發給、皺縮、偶有發給、食欲下降或絕食、下痢、產蛋雞停止產蛋、腹部增大的表現,期間有時能夠在體表摸到腫大的肝,雞只也會存在突然死亡的現象。雞只在患病后體重會逐漸減輕,并會出現冠髯蒼白、精神沉郁、食欲減退、停止產蛋、腹部膨大、行走時呈企鵝狀的現象。
四、剖檢變化
剖檢過程中可發現肺、腸、卵巢、肇丸等器官內存在呈淡黃色、灰白色的巨塊狀腫瘤。腫瘤病變質軟、平滑、閃光、切面顏色呈灰白色或灰黃色,有時會出現壞死灶。結節部分多數為球形,有時為扁平形。其中粟粒型的淋巴瘤直徑多為2mm內的小結節,會均勻分布在器官內。彌漫型的淋巴瘤會使器官的體積有所增加,如導致肝臟增大、重量增大,增大后的肝臟多數為灰白色,且質地脆弱,此項因素也是判定淋巴勝白血病的關鍵特征之一,可將這種現象稱為“大肝病”。肝臟、脾臟明顯腫大,并含有灰白色的腫瘤結節,腫瘤節有時難以發現,肝、脾等器官會發現彌漫性腫大,色澤變淡,其他器官也有一定機率形成腫瘤。腫瘤組織的組成部分是形態、大小基本相同的淋巴細胞。
五、類型分析
雞白血病的病型不止一種,國際上將雞白血病分為4種類型,一是淋巴細胞性白血病,二是成紅細胞性白血病,三是成髓細胞注白血病,四是骨髓細胞瘤病。除上述4種類型外,當前也將由病毒引起的肉瘤及良勝腫瘤包含在內,并將其稱為“白血病或肉瘤群”,其中包括雞纖維肉瘤、腎母細胞瘤、骨石化病、血管瘤等。雞白血病的病原主要是一群密切相關的粘液病毒,這些病毒可引起多種腫瘤性疾病,因此也是多瘤病毒。
六、診斷要點
在實際的診斷過程中應按照血液學檢查及病理學特征結合病原和抗體的檢查來進行確診。成紅細胞性白血病在外周血液、肝及骨髓涂片,可發現大量成紅細胞,且肝及骨髓呈櫻桃紅色。成髓細胞性白血病在血管內、外均有成髓細胞積聚,肝呈淡紅色,骨髓呈白色。
七、防制措施
為有效控制雞白血病的發病情況,首先應將種雞群的感染率降低,同時建立無白血病的種雞群。在育成期與產蛋期階段應對每雞只做好嚴格的檢測工作,對于其中的陽性雞應全部進行淘汰。其中種蛋與雛雞應確保來自無白血病種雞群,并在孵化、育雛等工作過程中做好消毒工作,尤其是育雛期階段,可采用封閉隔離的飼養方式,執行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制度,培育出無白血病的種雞群。
八、結論
在我國養殖業中,雞白血病往往因兩種因素形成,一是由于“小規模、大群體”的飼養管理模式,導致病情橫向傳播。二是由于當前的一些疫苗產品中含有各種抗原,進而導致雞只產生各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