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2016年,我國豬群疫病總體上較為平穩,但部分疫病流行特點發生了一些變化。筆者結合工作實際,就我國豬群疫病2016年的流行特點及2017年流行趨勢變化,發表以下看法。
1 2016年我國豬群疫病流行特點
1.1 豬群疫病總體平穩,流行強度保持連續下降的態勢
2016年,種豬、仔豬、育肥豬的發病率分別降至1.43%、9.20%、1.71%;死亡率分別降至0.13%、3.76%、0.37%。四年來,豬群疫情總體平穩,流行強度連續四年持續下降,仔豬的發病率、死亡率仍然較高。
1.1.1 病種及流行率
臨床常見疫病有8種,按群流行率由高到低依次為腹瀉(38.45%)、豬藍耳病(PRRS,24.69%)、豬圓環病毒病(PCV2,13.66%)、副豬嗜血桿菌病(HPS,13.02%)、豬偽狂犬病(PR,11.81%)、豬支原體肺炎(9.23%)、豬瘟(CSF,6.70%)和豬丹毒(5.59%)。其中上述括號中百分數為疫病的群流行率,即以養殖場作為研究單元,出現臨床病例的養殖場占所有調查場的比例。
1.1.2 時間分布
不同疫病流行的季節性特征較為明顯。腹瀉冬春季節多發,CSF、PCV2、HPS、豬丹毒夏秋季節多發。2013年以來,主要疫病群流行率總體上呈下降趨勢,PR、CSF流行率平穩中略有上升。
1.1.3 空間分布
不同區域疫病流行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東北、華東、華中、華南地區豬群疫病流行率相對較高,如東北、華東腹瀉群流行率分別高達48.39%和41.90%;華南、華東PRRS群流行率分別達到30.27%和27.77%。
1.1.4 群間分布
不同規模的養殖場疫病流行情況有差異,其中存欄母豬數201~500頭的養殖場疫病流行率相對較高,調查的每一種疫病的群發病率都高于平均水平,如腹瀉的群流行率高達43.01%。
1.2 疫病與病原
1.2.1 臨床健康豬群帶毒率持續降低,但仍然偏高,內源性疫原引發疫情的風險仍然較高
在全國定點的14個省份、146個生豬屠宰廠2 314份組織樣品中,PCV2、PRRSV、PRV、PEDV、CSFV的病原陽性率分別為50.85%、6.83%、2.11%、1.52%、1.34%。
1.2.2 臨床發病豬群
按臨床發病情況將采集、收集到的臨床發病樣品分為三類:腹瀉、繁殖障礙(流產、死胎)與高熱(并呼吸癥狀)類樣品。腹瀉樣品中,PEDV、PRV、豬輪狀病毒(PRoV)、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的場陽性率分別為52.24%、8.00%、6.67%、5.26%;繁殖障礙類樣品中,PRRSV、PRV、JEV(日本腦炎病毒)、PPV(豬細小病毒)的場陽性率分別為45.35%、17.33%、7.02%、6.06%;高熱類樣品中,PRRSV、CSFV、PCV2、PRV場陽性率分別為53.37%、32.74%、58.39%、13.13%。根據病原學檢測結果及疫病流行病學特點,認為PEDV為腹瀉類征候群的主要病原;PRRSV為繁殖障礙類(流產、死胎)及高熱類征候群的主要病原。
1.3 疫病抗體水平
全年共采集、收集23個省份742個豬場的32 457份豬血清樣品,對相關疫病抗體進行ELISA檢測。結果表明,FMD-O、FMD-A、CSF、PRRS、PCV2、PRV-gE抗體陽性率分別為80.46%、51.38%、75.56%、75.99%、90.84%、24.57%。與2015年相比,FMD-O、FMD-A、CSF、PRRS、PCV2抗體陽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RV-gE抗體上升了9.65個百分點。
1.4 主要疫病的分子流行病學特點
1.4.1 PRRSV
對92個PRRSV毒株的ORF5基因測序分析,結果如下:一是共監測到4個亞群,其中高致病性PRRSV毒株占44.75%(2015年為57.65%),經典PRRSV毒株占30.38%(2015年為18.82%),NADC30或MN184B類毒株占25%(2015年為9.41%)。二是高致病性毒株仍為優勢流行毒株,但比例明顯下降;NADC30或MN184B類毒株已形成相對獨立分支,分布廣泛且流行強度明顯升高。三是NADC30或MN184B類毒株引起繁殖障礙(流產、死胎)現象者占61%,呼吸道癥狀者占39%;高致病性PRRSV引起高熱和呼吸道癥狀者占75%,繁殖障礙者僅占16.67%。四是高致病性PRRSV已形成一個較為龐大的獨立分支。
1.4.2 CSFV
流行毒株間核苷酸同源性在76.3%~100%之間,氨基酸同源性在73.7%~100%之間。流行毒株均屬于2.1b亞類,仍為CSFV 流行優勢毒株。
1.4.3 PEDV
PEDV毒株的S基因測序結果顯示:監測的毒株全部屬于基因G2型。所測流行毒株之間的同源性在93.1%~99.9%之間;流行毒株與疫苗毒株遺傳距離較遠。
1.4.4 PCV2
各流行毒株之間高度同源,核苷酸同源性在93.8~99.9%之間;共監測到3個基因型,即:2a、2b、2d亞群。其中,2a亞群毒株占6%(2015年為17.5%);2b亞群占50%(2015年為82.5%);2d占44%(2015年為0)。2b亞群仍為優勢流行毒株。
1.4.5 PRV
2016年測序的流行毒株均屬于2.2亞群,流行毒株TK基因沒有發生氨基酸的插入或缺失;gE基因存在2個氨基酸的插入(48D、494D;SDDZ株494位沒有發生插入、HuNF83株在494插入了一個D,在497位缺失了一個D);gC基因在64~70 aa處插入了7個aa(AASTPAA),且有35個aa位置以上位點發生點突變。
2 2017年豬群疫病流行動態分析
根據2016年調查監測結果,結合往年調查數據與疫病流行病學特點,預期2017年我國豬群疫病總體平穩,暴發、流行的風險較低,部分疫病形勢依然復雜,具體表現如下。
2.1 豬藍耳病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大面積暴發、流行的風險較低,流行強度將有所下降,但疫情形勢仍趨復雜:部分區域疫情有所抬頭,不排除部分區域、個別豬場暴發疫情的風險;MN184b或NADC30類毒株引起的繁殖障礙(尤其是流產)現象將更加普遍,流行強度將明顯增強,現有疫苗臨床呈現不完全保護;該病仍然是養殖企業重大隱患。
2.2 豬瘟
疫情仍將處于穩定控制狀態,臨床上以繼發為主,呈散在、零星病例發生,不排除因免疫質量問題引發個別豬場暴發疫情的現象。
2.3 腹瀉
冬春季節腹瀉仍將有一次疫情過程,流行強度有所上升(季節性上升),但與往年相比,總體流行強度將明顯下降。大面積暴發、流行的風險較小,但部分區域、部分豬群仍會出現暴發、流行的現象。該病仍將是豬群最嚴重的疫病。
2.4 豬偽狂犬病
該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大面積暴發、流行風險較低,部分區域、部分豬場臨床病例、野毒感染率仍將呈小幅波動態勢。
2.5 豬圓環病毒病
該病疫情仍將趨于平穩,總體感染強度將呈下降趨勢。
2.6 細菌性疫病
暴發、流行的風險較低。如副豬嗜血桿菌病流行強度明顯降低;豬支原體肺炎在部分區域對養殖場的危害將進一步加劇;部分區域豬丹毒臨床病例將明顯增多。細菌性疫病應引起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