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壓抑了一年,玉米做多機會終于出現了?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完善農業補貼制度等。中農辦主任唐仁健指出,改革板塊核心是理順政府和市場關系,要“市場定價、價補分離”。一號文件發布后,市場反映劇烈,做多玉米的呼聲漸起。
近日財政部和國家糧食局聯合下發通知,支持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統籌研究出臺飼料加工企業補貼政策。補貼規模尚未透露。
分析師趙金厚等認為,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鐮刀灣”等地區玉米種植面積的持續降低,玉米產量有望持續下降。而占比最高的飼用玉米需求,有望受到下游養殖高盈利、生豬存欄回升,以及對于東北地區飼料企業開展補貼的帶動而穩定增長。再加上季節因素,今年5~9月玉米價格或將上行。整體預計全年玉米價格仍將維持低位,價格大幅持續下跌概率不大,但波動或將加劇。
首次對東北飼料企業進行玉米加工補貼
新補貼政策顯示可以對所涉及的省(區)范圍內、2015年實際飼料產業5萬噸以上、就地采購的飼料企業,進行財政補貼,以擴大新產玉米就地加工轉化能力。
這是近年政府首次對東北飼料企業進行玉米加工補貼。補貼后飼料企業玉米采購成本將下降。
目前中國飼料生產行業主要分布在南方,東北地區玉米在飼料方面使用占比相對較低,飼料廠多處于粗加工和小型企業的階段,是玉米深加工環節的短板。
分析師陳慶慶表示,政策一方面對東北地區玉米需求有一定提振,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當地東北飼料企業競爭力的提升。但至于影響有多大,需關注補貼額度的大小。
深化去庫存:種植面積繼續減少 產量有望持續下降
中國2008年開始實行玉米臨儲制度后,每年制定玉米最低收購保護價來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這使玉米行業由于前期靠調控主導,內外盤聯動低,導致庫存高、質量差、價格高。
去年玉米臨時收儲制度改革后,全國調減玉米3000萬畝,其中“鐮刀灣”地區玉米種植面積約調減2000萬畝,按照中國玉米單產0.39噸/畝來估算,玉米種植面積調減大概使得每年中國玉米產量下降780萬噸。2017年,玉米種植面積調減仍將持續,預計到2020年中國玉米產量減少1170萬噸。
分析師馮利臣認為,一號文件對于收儲制度改革的深化,對短期信心有所提振。但播種面積的調減、種植結構的調整,實際操作起來難度很大。供需層面實際作用到玉米市場,得需要至少兩到三年的時間。
他表示玉米是旱澇保收的高產作物,即使價格下跌,再加上國家各項補貼,農民還是會選擇種植玉米。2017年玉米市場價格總體上來講易跌難漲。去庫存加之替代品沖擊,玉米現貨市場難有起色。
你讓農民去改種,很多農民在種植技術上,包括品種選擇上,都是很難作出判斷的。
玉米需求預計保持穩定增長
玉米主要有飼用、深加工(淀粉、酒精)以及食用三種消費途徑,2016年中國國內玉米消費2.27億噸,其中飼用玉米消費1.4億噸,占比62%左右(發達國家高達80%)。
飼用玉米需求有望受到下游養殖高盈利以及生豬存欄回升(東北地區環保壓力較小,一號文件明確指出生豬養殖有規劃的向東北引導)的帶動而穩定增長。
在對東北地區飼料企業開展補貼前,遼寧、內蒙古自治區和吉林已出臺玉米深加工補貼政策,對生產淀粉、燃料乙醇等產品企業補貼平均200元/噸。
玉米價格觸及成本 下跌空間有限
1月20日,國內現貨玉米價格為1486元/噸,國外玉米進口到岸完稅價格(考慮運費)為1847元/噸,國內外價格已倒掛約360元/噸。隨著市場定價下的玉米外盤價格對于內盤價格影響的加強,以及玉米價格已經下跌至種植成本線附近,申萬宏源認為2017年國內玉米價格下跌空間有限。
此外,國際玉米價格有望走出低谷,種植面積變化疊加異常天氣等因素,美國、巴西、阿根廷等主產國產量或將下滑。原油價格趨勢性上漲,也會帶動玉米需求不斷提升。
但美元升值使得國際玉米價格上漲承壓。
多因素導致或現季節性反彈
玉米價格走勢呈現季節性特征,5~9月價格或將上行。
通過對2009至今的國內玉米價格季節性數據研究,發現Q1價格下跌(平均-1.02%)、Q2Q3回升(平均+6.10%)、Q4回落(平均-3.85%)。申萬宏源認為,季節性波動的原因在于中間商拋貨和農民惜售心理。
同時,三季度也是飼料工業和食品行業的消費旺季(冰激凌、休閑食品消費量增加),再加上頻繁的天氣炒作對玉米供需產生壓力,導致玉米價格環比上漲。
由此,考慮到玉米基本面持續向好、外盤玉米價格有望回升等利好因素,預計5~9月份國內玉米價格小幅上漲較為確定。
潛在風險:拋儲以及口糧作物供給側改革
國內玉米庫存過高,拋儲以及口糧作物供給側改革或將打壓玉米價格。目前中國玉米臨儲庫存達到2.36億噸,已超國內玉米年消費量,其中2015年產的玉米為1.25億噸,占比53%。
申萬宏源認為,農業供給側改革之下,為解決國內過量玉米庫存,而采取的拋儲等政策行為,是2017年國內玉米價格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此外,目前農業供給側改革僅涉及玉米、白糖、棉花等經濟作物及糧食作物,2月3日發布的2017農業一號文件已經明確指出,將調整小麥、稻谷等口糧作物的最低收購價。由于口糧作物與玉米在飼料以及淀粉等消費上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小麥稻谷等口糧作物價格下跌,也會使玉米價格承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