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眾所周知,雞舍是雞只終生生長、生產的地方,雞舍內環境能否達到雞只適宜的生產條件,關系著雞群的健康及雞群生產性能的發揮,從而也影響禽產品質量。因此,只有改善雞舍內的環境,為雞群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才能充分發揮雞群的生產潛能,保持雞群的健康生產。
影響雞舍內環境的因素主要包括通風、溫度、濕度、光照及微生物。
通風
1
通風是雞舍環境控制中最重要的因素。通風是為了向雞舍內補充新鮮的空氣、排出舍內多余的濕氣和有害氣體及過量的塵埃,并通過濕簾保持適宜的溫濕度,通風是調節雞舍內空氣質量的最有效的措施。
雞舍中通風系統設計不合理,或者操作不當會導致雞舍內空氣污濁,有害物質聚集,使雞舍空氣質量下降,直接威脅著雞的健康。雞舍內的有害氣體包括糞尿分解產生的氨氣、硫化氫氣體和雞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以及墊料發酵產生的甲烷,還有供熱燃料燃燒不完全產生的一氧化碳等。其中NH3(氨氣)、H2S(硫化氫)和CO2(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在環境中濃度分別達到20ppm(百萬分比濃度)、10ppm、4000ppm以上就對雞有很大副作用,造成雞舍氧氣含量低,致使缺氧,雞只長期在缺氧的環境中出現精神不振、食欲減退、生產水平下降,對疾病的抵抗力減弱,特別是結核病等傳染病易于感染。
通風不良還會導致粉塵增加病原性微生物附著于粉塵微粒上運動,使機體免疫力降低,易感染呼吸道等疾病。
溫度
2
溫度是雞舍環境控制中僅次于通風重要的因素,尤其在育雛前期,保溫的重要性甚至超過通風。家禽的最適溫度在不同的飼養階段有所不同,在雛雞前期根據雛雞的體質溫度控制在34~36℃之間,以后根據季節每周降2~3℃;到青年雞和成年雞的最適環境溫度是18~24℃,在這個范圍內,雞的基礎代謝最低。飼料的利用率最高。然而在實際生產中很難達到如此理想的狀態。
家禽沒有汗腺,環境溫度升高時,雞體溫度也會隨之增加,雞只能通過喘吸,增加蒸發散熱和大量飲水來調節體溫,采食量降低,同時體內還會發生一系列的生理應激反應,導致生產性能下降,抵抗力低下,從而引起發??;環境溫度超過39℃時就可引起中暑死亡。而當環境溫度低下時,尤其在冬季,寒冷是造成生產性能下降及抗病力降低的主要原因。
濕度
3
濕度是雞舍環境控制中的另一重要因素,在育雛前10天,濕度要求達到60%~65%,以利于卵黃的吸收,之后在溫度舒適范圍內,最適宜的相對濕度應控制在50~55%。如果舍內濕度太低,就會造成雞舍內粉塵飛揚,引起雞群發生呼吸道疾病,也會引起啄肛等現象。但濕度太高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潮濕空氣中的導熱性為干燥空氣的10倍,冬季如果舍內濕度過高,就會使雞體的散熱量增加,使雞更加寒冷,影響生產性能,夏季舍內濕度過高,就會使雞通過呼吸蒸發散熱的效率降低,自身調節能力下降,造成雞體體質下降,同時高溫高濕的環境又非常適合病菌的大量繁殖,易引發各種疾病,引起增重減慢和產蛋量下降。
光照
4
光照是在現代蛋雞養殖生產過程中必備的一個飼養條件。光照時間的長短、光照強度的強弱等對雛雞生長發育的達標與否,成活率的高低及對產蛋雞生產性能的發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適宜的光照時間與光照強度能使家禽發揮其良好的生產性能。
光照對家禽的影響育雛期是通過延長光照時間,增加雛雞的采食量,以促進雛雞的生長發育,育成期延長(縮短)光照時間會使雞性成熟時間提前(退后),都對生產不利,所以在育成期及產蛋期都需要穩定的光照時間不可忽長忽短,育成期的光照時間應保持在8-10小時為宜,產蛋期應保持在14~16小時。
微生物
5
病原微生物是引起的傳染病的罪魁禍首,但也不是環境中只要有病原微生物就能引起雞只得病,所以若能控制環境中的微生物在一定數量內就能夠減少傳染病的發生。
各種方式的消毒是控制環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有效途徑。在雞群的養殖過程中要經常使用高效廣譜而無刺激性的消毒劑進行帶雞消毒能有效地減少雞舍內環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數量。而雞舍及養雞用的器具要在一批雞飼養結束后進行徹底清洗、消毒。而進行微生物數量的檢測是對消毒效果的最直接檢驗。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溫度、濕度、光照強度、有害氣體、微生物等幾個方面是影響雞舍內環境的主要因素。通過對雞舍環境中的溫度、濕度、光照強度、氨氣、二氧化碳和硫化氫及微生物的測定,能夠確定禽舍環境質量(或污染程度)并能預測其變化趨勢,從而指導飼養人員正確操作設施設備調控雞舍內環境。
隨著畜禽養殖業向規?;?、集約化發展,每棟雞舍的飼養量在不斷增加,這就為雞舍內環境的控制帶來了難度,所以,對溫度、濕度、光照強度、氨氣、二氧化碳、硫化氫及微生物的準確監測勢在必行,實時監測禽畜舍的光照環境和有害氣體含量等,根據監測結果分析是否需要及時調整光照、通風量等以達到排除雞舍中的有害氣體、塵埃、微生物。因此,對雞舍環境的實時監測能夠可靠地為雞舍環境的調控提供重要依據,對生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