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技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16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1月6日在京舉行。對于抗生素與獸藥殘留事件近年來頻發的情況,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顧問、研究員,中國食品安全30人論壇專家劉秀梅指出,抗生素對保障人類的健康與生命貢獻巨大,我們應科學認識抗生素,理性對待耐藥菌的安全風險,并進一步重視獸藥“濫用”問題,強化對食品源頭污染的有效控制。
2016年2月,據媒體報道,復旦公共衛生學院的專家監測發現,79.6%的上海學齡兒童尿液中檢出21種抗生素中的一種或幾種。一系列研究結果表明蘇浙滬地區兒童普遍暴露于低劑量抗生素。研究認為,這種廣泛暴露狀態可能加重細菌耐藥,威脅臨床治療,也可能對兒童的生長發育與人群健康造成潛在的危害。研究人員還從兒童體內檢測出臨床已經停用多年、但在環境和食品中經常發現的抗生素含量,可見抗生素濫用不僅是臨床治療的問題,環境與食品也是兒童抗生素的重要暴露源。
中國經濟網輿情研究所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2月20日至3月4日共監測到“抗生素”相關新聞報道2933條,博客300篇,論壇390條,微博原發、轉發10456條,微信7287篇。從話題地域分布圖中可以看出,上海、江蘇、浙江、北京等地相關輿情熱度較高。
中國經濟網輿情研究所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2月20日至3月4日共監測到“抗生素”相關新聞報道2933條,博客300篇,論壇390條,微博原發、轉發10456條,微信7287篇。
專家觀點:進一步重視獸藥“濫用”問題 強化對食品源頭污染的有效控制
劉秀梅指出,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或高等動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它活性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能干擾其他活細胞發育功能的化學物質,廣泛應用于醫療衛生、農業養殖領域,在治療感染性疾病挽救患者生命、防治動物疫病提高養殖效益以及保障公共衛生安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保障人類的健康與生命貢獻巨大。
“中國獸藥總使用量(含抗生素類藥物)高于其他國家”。劉秀梅說,“我國養殖業確實存在獸藥使用不合理或濫用的情況,需要引起足夠重視。”據介紹,食用農產品的源頭風險已經影響到了食品安全產業鏈前端的原料安全,應進一步加強監管和科學指導。
據劉秀梅介紹,細菌耐藥已經成為全球公共健康領域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可能使人類再次面臨感染性疾病的威脅,導致生物安全、環境污染問題、甚至制約經濟發展。當前,瑞典、單買、歐盟、美國等世界各國已逐步加強對抗生素類藥物的使用管理。2016年,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等14部委共同發布了《中國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16-2020年)》,目標為將人獸共用抗菌藥物或易產生交叉耐藥性的抗菌藥物作為動物促生長應用逐步退出。
對于如何正確認識抗生素和“濫用”問題,劉秀梅提出兩點建議:
第一,科學認識抗生素,理性對待耐藥菌的安全風險。“細菌耐藥問題主要來源于臨床人用抗生素的濫用、醫院內交叉感染。”
第二,重視獸藥“濫用”問題,強化對食品源頭污染的有效控制。“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劉秀梅表示,有效控制食品源頭污染的一大關鍵在于加強對種養殖人員的教育、培訓和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