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記者近日到上海浦東東灘走訪上海祥欣畜禽公司,與董事長嚴國祥聊了聊如今正時興的畜糞循環利用。這位年過六十的滬郊養豬“老法師”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匹配才是好。”
老嚴公司的東灘國家級生豬核心育種場,建起了“沼氣發電+沼液還田”的糞污綜合處理模式,效果很好。在上海市農委,提起畜糞循環利用,專家首先就推薦老嚴的種豬場。
“人人掩鼻的畜糞,能夠循環利用,當然是好東西。”老嚴說。但他更為看重的,是好東西也要從“概念好”走到“實際好”,其中關鍵,就是“匹配”。
老嚴從事畜牧生產已近30年,他的“匹配論”,首先從養殖業始終存在的矛盾說起。“雞鴨魚肉,吃起來香,養起來臟”,對環境是個考驗,這就需要最基本的“環保意識匹配”,考慮養殖適度,尊重環境承載力,讓畜糞變成“寶貝”。他的種豬場占地580畝,一年出欄5萬頭種豬,從6年前立項規劃開始,他就考慮建立畜糞處理項目。
老嚴帶著記者看了種豬場周邊,那里是浦東有名的東灘“萬畝良田”,一個大型種植基地,這就引出了他的第二個“匹配”——“種養匹配”。他場里糞污水的處理,一部分通過沼氣發電成為能源,滿足種豬場用電;另一部分成為沼液,老嚴稱之為“液體肥”,通過地下管網,輸送到周邊“萬畝良田”中,全部實現還田利用。
“種養匹配了,才能真正循環起來,否則就是斷頭工程。”在老嚴眼里,要是出現“斷頭”,沒了出路,好東西也會變質。比如,沼氣發電后產生的沼渣沼液,送到農田,那就是寶貴的有機肥、“液體肥”;如果沒有農田,斷了出路,就成了廢棄物,會形成“二次污染”。
老嚴的“匹配論”,成了滬郊推行畜禽養殖場污染減排工程建設的一個基本原則。據上海市農委專家介紹,滬郊已有91家規?;B殖場完成了減排工程建設,其中26家建設了沼氣工程,除了沼氣發電自用之外,都強調沼渣干糞和沼液糞污水出路的問題,前者做成有機肥還田,后者經過發酵處理后生態還田。在崇明島,還嘗試了片區沼氣工程模式,以村為單元,農牧一體、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確保不出現“斷頭”。
上海是特大型城市,“大城市、小農業”是必然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上海不需要農業。在上海城市發展格局中,都市型農業不可或缺,它不僅是一條“供應線”,包括綠葉菜、肉蛋奶在內的一些基本農產品,都有上海本地最低保有量需求;也是一條“風景線”,是城市生態調節器和休閑旅游農業的載體。
在老嚴看來,“上海不能沒有農業,有農業就不能沒有畜牧業,有畜牧業,就要向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高端不斷升級轉型。”他認為,這種升級,可以使他的“匹配論”進一步延伸。比如,養豬的異味問題,需要更高層次的“環境匹配”。過去,養豬者與市民的意見總是合不攏。養豬者認為,豬有“體味”,豬場有一些異味是不可避免的。周邊居民卻認為,異味就是異味,影響自己的生活。因此,豬場的選址,應與居民住宅保持適當距離,而且有責任添建除異味的項目工程。老嚴的這個種豬場,地處東海之濱,與居民區離得較遠,但還是在加緊選擇生物降解異味的工程方案。“回應百姓呼聲,也是一種匹配。”他說。
老嚴強調:“匹配太重要了。如今畜糞循環利用技術紅火起來了,但千萬不可一窩蜂、一哄而上。紙面方案的循環不算真循環,要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實實在在銜接起來,才不會出現 斷頭 。一旦循環工程成了斷頭工程,綠色生態反而會產生新的污染。千萬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