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一年賺、一年平、一年虧”似乎成了養殖戶們躲不掉的豬周期怪圈。中國數量龐大但規模不大的養豬戶進出行業的門檻很低,形成特殊的羊群效應,看到有賺錢的機會,數百萬乃至上千萬的養豬戶蜂擁而入,虧損了又退出。
這個怪圈到底怎么破?
除了提高生產效率,創新生產模式,通過規?;B殖來制定市場準入標準的方法,還有一系列的短板必須補上。像養豬服務的公共信息平臺、養豬的金融支撐體系,其實都還有缺口。從這個角度看,生豬產業的供給側結構調整,光是產業鏈上的這些市場主體勇于嘗試還遠遠不夠,它需要的是整個產業生態的完善。
觀點: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講述了當前“豬周期”的困擾,并探討了豬周期這個怪圈如何破?在這期節目中,主要是通過兩個實例來解釋的:一是,黑龍江綏化市隆泰牧業董事長張峰看中了繁育性能好、后期生豬速度快的品種豬中的商機,從北京引進好的種豬并在村中搞互助眾籌,把大戶們組織起來,成立合作社,實行統一配種、統一進料、統一銷售,降低了養殖成本,生豬養殖業由過去的重視數量,變為除了數量之外,更注重質量和效益;另一個是廣東壹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生,采用直營的模式,自己擁有一條完整的豬產業鏈,其中尤其重視養殖環節,豬喝的水都是含有乳酸菌的水,土豬肉能賣到40元一斤。那么,豬周期的怪圈該如何破呢,除了要提高生產效率,創新生產模式之外,通過規?;B殖來制定市場準入標準的方法,還有養豬服務的公眾信息平臺,養豬的金融支撐體系等缺口需要補上,生豬產業的供給側改革需要整個產業生態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