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禽白血病是由禽C型反錄病毒群的病毒引起的禽類多種腫瘤性疾病的統稱,臨床上發病的某些時期常見血液中白細胞數量異常增多,故又俗稱為白血病。白血病病毒可造成淋巴器官的萎縮或再生障礙、抗擊應答下降,導致免疫失敗。
一、病原及流行病學
禽白血病過去多發生在18周齡以上的母雞,但近幾年的研究表明,感染J亞型病毒的肉種雞在6~8周齡就可表現病狀。病毒主要侵害生殖系統,呈現垂直傳播方式,產出帶毒的雞蛋,雛雞先天帶毒并可長期排毒,但不產生中和抗體。自然感染者較少,一般情況下,雛雞在2周齡以內,感染率和發病率很高,殘存母雞產下的蛋帶毒率也很高;4~8周齡雛雞感染后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產下的蛋不帶毒;10周齡以上的雞感染后不發病,產下的蛋也不帶毒。所有的感染雞都可經水平傳播方式擴散病毒,但水平感染的雞能很快產生抗體。禽白血病臨床多表現慢性經過,雖然病死率不高(為5%~6%),但對生產力的破壞卻相當嚴重,尤其對肉種雞的危害更是不容忽視。
二、臨床癥狀與病理特征
禽白血病包括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成紅細胞性白血病、成髓細胞性白血病、骨髓細胞瘤病、骨硬化病、血管瘤等多種類型,臨床癥狀和病理特征各有側重。
(一)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這是禽白血病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14周齡以下的雞極為少見,自然感染者多在14周齡以后開始發?。ǖ獼亞型病例可在14周齡以前發?。?,在性成熟期發病率最高。病雞沒有明顯的特征性癥狀,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頓,食欲不振或廢絕,進行性消瘦,下痢,貧血,冠髯蒼白、皺縮,偶而可見發紺,病雞停止產蛋。腹部常明顯膨大,用手按壓可觸摸到腫大的肝臟,最后多衰竭死亡。
病理剖檢可見腫瘤主要發生于肝臟、脾臟、法氏囊,也可侵害腎臟、心臟、肺臟、性腺、骨髓、腸系膜等組織器官。腫瘤多呈結節型或彌漫性,形狀、大小變化很大,顏色灰白色至淡黃白,切面均勻一致,很少有壞死灶。組織學檢查,可見所有腫瘤組織均非浸潤性,而是呈灶性、多中心性增大,將正常組織擠壓到一邊,腫瘤細胞由成淋巴細胞(淋巴母細胞)組成,全部處于原始發育階段。
淋巴性白血病的腫瘤組織首先從法氏囊細胞開始發生病變,然后再向其它組織轉移、繁殖,因此,造成的免疫抑制最為嚴重。感染J亞型病毒后,法氏囊腫瘤特別明顯,巨大的法氏囊病瘤可達雞蛋大小,切開后可見由許多綠豆般大小的腫瘤結節融合而成的黃白色實變性腫瘤組織,眼觀完全喪失了法氏囊原有的囊狀結構。
(二)成紅細胞性白血病
此類型的白血病較少見,通常發生于6周齡以上的高產雞。臨床上常分為兩種類型,即增生型和貧血型。增生型相對多見,主要特征是血液中存在大量的成紅細胞。貧血型少見,血液中僅有少量未成熟細胞。兩種病型的早期癥狀相似,表現為全身衰弱,嗜睡,冠髯稍蒼白或發紺,病雞消瘦、下痢,毛囊出血,病程從幾天到幾個月。
病理剖檢時,可見全身性貧血,皮下、肌肉、內臟常伴有小出血點。增生型的特征性病變是肝臟、脾臟、腎臟彌漫性腫大,顏色從櫻桃紅到暗紅,質地柔軟易破碎,有的剖面可見灰白色腫瘤結節,骨髓柔軟或呈水樣,顏色為暗紅色至櫻桃紅色。貧血型病雞多見內臟萎縮,脾臟最為明顯,骨髓顏色變淡,形如膠凍樣。貧血型病雞外周血液中紅細胞明顯減少,增生型病雞血管內常出現大量的成紅細胞,約占紅細胞總量的90%~95%。
(三)成髓細胞性白血病
此類型的白血病很少自然發生,臨床較為罕見。臨床表現為嗜睡、貧血、消瘦、毛囊出血,病程比其它型稍長些。病理剖檢時可見骨髓堅實,呈紅灰色至灰色,偶然在肝臟中可見灰色彌散性腫瘤結節,嚴重病例可見肝臟、脾臟、腎臟有灰色彌散性浸潤,臟器表面呈現斑點狀或顆粒狀外觀。組織學檢查可見大量成髓細胞積聚在血管內外,外周血液中常出現大量成髓細胞,數量可占全部血細胞總量的3/4。
(四)骨髓細胞瘤病
此類型的白血病極為少見。其全身癥狀與成髓細胞性白血病相似,由于骨髓細胞大量生長,導致增生部位的骨骼異常突起,臨床多見肋骨與肋軟骨連接處、胸骨后部、下頜骨以及鼻腔的軟骨等處骨骼突出。病理剖檢可見骨髓細胞瘤淡黃色,呈彌散性或結節狀,兩側常對稱增生,質地柔軟、脆弱,有的呈干酪狀。J亞型病毒感染造成的腫瘤性病變,其原發部位在骨髓,骨髓瘤擴張后,可擠破骨質到達骨膜下,成為肉眼可見的腫瘤病變,稍后,隨著毒血癥的發展,腫瘤組織廣泛地出現在其它臟器內。
(五)骨硬化病
也叫骨石化癥,病雞表現發育不良,冠髯蒼白,行走拘謹或跛行,長骨增粗,觸摸有溫熱感,晚期病雞脛骨呈特征性的“長靴樣”外觀。病理剖檢可見兩側脛骨、跖跗骨甚至肩帶部骨的骨干不規則增粗,外觀呈紡錘形,骨骼斷面骨質極度增厚,纖維化或石化,質地堅韌,骨髓腔縮小甚至消失。
(六)血管瘤
見于皮膚或內臟表面,血管腔高度擴大形成“血皰”,通常單個發生,“血皰”破裂后,可使病禽嚴重失血而致死。
三、綜合防制措施
禽白血病雖然感染率很高且危害嚴重,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合適的疫苗和有效的藥物加以對抗,尤其是病毒各型間交叉免疫力很低,雛雞又易出現免疫耐受,對疫苗不產生免疫應答,故只能被動地進行防御。
1.搞好日常免疫馬立克氏?。∕D)、傳染性法氏囊?。↖BD)、呼腸孤病毒?。≧EO)、球蟲病等疾病,都能引起免疫抑制,降低機體對禽白血病病毒的抵抗力,容易引發禽白血病。因此,生產上一定要重視這些疾病的免疫工作,及時注射疫苗或投喂預防性藥物。
2.使用免疫增強劑使用免疫增強劑,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強對禽白血病病毒的抵抗力。黃芪多糖、香菇多糖、人參多糖、黨參多糖、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雞轉移因子、白細胞介素等,都可以作為免疫增強劑,用于預防禽白血病。另外,將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藥如板藍根、穿心蓮、大青葉、魚腥草、黃連、金銀花、龍膽草等,用于雞群的日常保健,也會提高機體抵抗禽白血病的能力。
3.重視種群凈化種群凈化工作主要在原種場進行,種雞在8周齡和18~22周齡時,用陰道拭子采集原料檢查抗原,在22~24周齡時,檢查是否有病毒血癥,同時檢測蛋清、雛雞胎糞中的抗原,陽性種雞、種蛋和種雛全部淘汰,選擇試驗陰性母雞的受精蛋進行孵化,要求在隔離條件下出雛、飼養。此方法費時、費力,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剔除所有的帶毒雞,只有持續不斷地進行檢疫,并將假定健康雞嚴格進行隔離飼養,才能徹底凈化種群。
也可使用瓊脂擴散試驗法,但需要逐只拔毛取髓,且化驗過程需要2天左右時間,實際操作起來難度很大。
由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陳福勇教授主持研制的禽白血病抗原檢測試劑盒,于2004年通過了農業部有關專家的評審,該試劑盒具有操作簡單、快速、反應敏感、特異性高、穩定性強等特點,其檢出率與國外進口試劑盒完全相同,但費用大幅度下降。
4.嚴格消毒禽白血病病毒的抵抗力不強,尤其不耐高溫,50℃經8分鐘或60℃經42秒種即可迅速失去活性,病毒對脂溶劑和去污劑敏感。因此,日常管理要突出消毒環節,經常進行噴霧消毒,及時處理糞便,這是切斷禽白血病傳播途徑的重要措施。
5.加強飼養管理飼料中維生素缺乏、內分泌失調等因素都可促進禽白血病的發生,因此,加強飼養管理,給雞群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條件,是預防禽白血病的基礎。飼料原料要良好無污染;適當提高幼雞飼料中粗蛋白的含量,為種雞免疫系統的正常發育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不良應激會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在斷喙、轉群、飼料轉換和免疫接種期間,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加喂多維素、電解質等,盡可能地降低雞的應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