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1做好育雛前的準備工作
育雛舍在進雛前要進行整修和消毒,檢修門窗及育雛設備。墻壁采用石灰乳刷白消毒,地面用火喊水噴灑。將料槽、水槽及工具有2%的氫氧化鈉溶液洗滌后用清水沖洗干凈。舍內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封閉好門窗保證無賊風。密閉好的育雛舍用15g高錳酸鉀、30mL福爾馬林密閉門窗熏蒸24h。在進雛前還要準備好飼料和必需的藥品。
2.做到適時開飲、開食
開飲。雛鵝的第一次飲水稱為開飲,一般先開飲再開食,出殼后的3d內最好飲用溫開水,并且每晝夜飲水不少于6次,飲水時要控制飲水量,切忌暴飲,防止水中毒。如果飲水太遲會導致腳蹼失水收縮,嚴重者可導致雛鵝死亡。雛鵝出殼后7d內可飲3%~5%的糖水,從第八天開始就可以飲用舍內放置24h以上的自來水,要保證水的供應充足。
開食在開飲后進行,一般在開飲后1h后,開食的飼料一般選用八分熟或浸泡2h左右的小米或碎米。開食時將飼料撒在草席或暗色的塑料布上,讓其自由采食。每晝夜飼喂6~8次,其中夜間2次。做到少食多餐,飼喂雛鵝的方法是“先飲后喂,定時定量,少喂勤添,禁暴飲暴食”。4d后,給雛鵝飼喂河砂,以幫助消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要定時定量,每周喂1次即可,避免影響其他飼料的采食量。在雛鵝出殼2~3d后可添加青綠飼料,應逐漸增加飼喂量,使雛鵝的消化系統逐漸適應,防止腹瀉。
3控制好鵝舍內的環境
溫度。育雛室適宜的溫度是提高雛鵝成活率的關鍵。舍內的溫度要保持平穩,不可忽冷忽熱,溫度的不穩定變化會影響雛鵝的健康度和整齊度。判斷舍內溫度是否合適,可看雛鵝的表現,當舍內溫度過低時,雛鵝表現為靠近熱源,擠在一起,并不時的發出尖銳的叫聲。當溫度過高時,雛鵝表現為張口喘氣,行動不安,頻繁飲水,食欲下降。如果舍內溫度適宜,鵝群分布均勻,呼吸平和、安靜,食欲旺盛。
濕度。舍內的濕度過大會使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誘發雛鵝患球蟲病、曲霉菌病等。而濕度過低則會使舍內空氣過于干燥,加大了空氣中灰塵的含量,易引發雛鵝患呼吸道疾病,過于干燥的環境會引起鵝體內失水過多。一般要求雛鵝在1周齡時舍內的相對溫度為65%~70%,2周齡時為65%,以后可保持在60%。
飼養密度。雛鵝的飼養密度要根據品種、季節、日齡、育雛舍的結構以及飼養方式和通風條件來確定,要求養殖場靈活掌握。鵝群的密度不宜過大,每群以100只左右為最佳。
光照。在育雛期一般要保持較長的光照時間,有利于雛鵝增加運動,促進骨骼和肌肉的發育,預防疾病,增強體質,便于采食和飲水活動的進行,提高生產力。所以育雛舍一般晝夜都開燈,以40W為最佳,并且燈泡懸掛在育雛舍中間離地面2m的高處以保證一定的光照強度。
通風。舍內雛鵝呼吸及糞便發酵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氨氣及硫化氫等有害氣體,當有害氣體超過一定的濃度后會對雛鵝的健康造成影響,進而影響鵝體增重,降低飼料轉化率,所以在雛鵝的飼養過程中,要根據當時季節的變化做到適當的通風,但要保證舍內的溫度。
4分群
在雛鵝開飲、開食前可根據雛鵝出殼時間的早晚和體質的強弱以及體重的大小進行分群,及時的淘汰病雛。第一次分群,給予不同的保溫制度和開食時間。開食的第二天,再根據雛鵝采食的情況進行第二次分食,將不吃食或吃食量少的雛鵝單獨分出來進行飼喂。另外,雛鵝喜歡聚集成群,溫度過低時會出現擠堆,易發生壓死的現象。因此分群時要安排適宜的飼養密度,一般每群以100~150羽為宜。分群的目的是避免弱雛或病雛因運動遲鈍在采食和飲水時被擠壓或因搶不到食而餓死。對病雛要及時治療,精心飼養,可以在飼料中添加一些易消化的營養物質,例如,葡萄糖和益生菌等。
5做好衛生防疫及疾病控制工作
做好雛鵝的防疫工作,雛鵝在1~2日齡時每只注射小鵝瘟抗血清0.5~1mL,也可在雛鵝3日齡時皮下注射10倍稀釋的小鵝瘟疫苗0.2mL。另外,在鴨瘟常發地區可在雛鵝5~10日齡時取鴨瘟弱毒苗2~3只份,用0.5ml_的生理鹽水稀釋后肌肉注射可預防鴨瘟發病。在雛鵝30日齡時用0.1%的敵殺死噴灑鵝體,可以殺滅鵝體外寄生蟲。
對雛鵝的保健工作也是預防疾病的有效措施,在開飲時可在飲水中添加5%葡萄糖水或5%~8%的蔗糖水,以增加雛鵝的能量,促進胎糞的排出。在雛鵝2日齡時飲用0.02%的高錳酸鉀溶液,可以起到清洗和消毒胃腸道的效果,并且可以補充微量元素錳。在4~7日齡時給每只雛鵝投喂0.02%土霉素和強力霉素20mg以及沙星類藥物可以防止鵝胃腸道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