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作為一家研究型 VC,峰瑞資本 (FREES FUND)這次真的研究了豬。我們的投資人饒德孟花了 3 個月時間,和養豬農戶、屠宰師、豬肉商、飯店采購員、農業專家和豬肉領域的創業者們交流;搜遍全網淘遍舊書店,只為買到一本《養豬學》,也曾熬一整夜,去豬肉二級批發市場看白條豬的交易流程。
在他看來,中國養豬業到了爆發的前夜,豬真的站在了風口上,“風口上的豬” 這回不是個比喻。關于豬,我們搞清楚了如下三個問題:
- 從受精卵到豬肉燉粉條,一斤豬肉是怎樣漂流到消費者嘴邊的?
- 養豬如何養出 BAT 級別千億市值的企業?
- 萬億豬肉市場,下一個風口在哪里? ”
豬肉產業鏈研究(節選)
/ 01 /
豬肉的市場規模有多大?
2015年,整個豬肉市場大約 1.4 萬億。1.4萬億是什么概念呢?
整個2015年,中國智能手機的總銷售額加起來不到6500億,遠不及中國人一年吃掉豬肉價值的一半。由此可見,中國豬肉市場規模之大。
2015 年中國豬肉年產量為 5487 萬噸,是改革開放初期的 4 倍有余。豬肉產量在中國整體處于上升趨勢,而且這種趨勢仍在繼續。歐洲和美國豬肉產品的產量比較穩定,與中國相比產量處于較低水平。
▲ 世界各主要國家豬肉產量對比(來源:智研咨詢)
/ 02 /
上游產業鏈格局
上游產業鏈包括飼料、藥疫苗、豬仔以及以上農資的流通環節。
簡單來講有 3 個特點:
飼料、藥疫苗的改造空間不大;
種豬市場比較分散,偏技術導向;
上游的流通效率比較高。
/ 03 /
中游產業鏈——養豬場的故事
中游產業鏈的養殖環節,占豬肉市場份額的 70-80%,每年市場規模大約是 1.1 萬億人民幣。
對比美國,中國豬養殖環節有三個特點:
▌特點一—— 大而分散
去年全國約有 5000 萬家養豬場(包括農戶),前 3 名加起來的市場占有率不到 3%,而美國的前 5 名占到約 30% ,最大的史密斯菲爾德養豬場(Smithfield)占到市場總額的 18%。
▲ 美國規?;酿B豬場
▌特點二 生產效率低—— PSY 和料肉比
中國的 PSY 約為 15,美國的 PSY 大概是 25,是中國的 1.7 倍。
一頭豬的成本結構。
上圖是一個典型中小型養豬場的成本結構,按照去年生豬的價格:15 元/公斤,每頭豬如果按100 公斤來算,一頭豬價格約 1500 元,其中毛利約為 300 元,成本 1200 元。在 1200 元成本中,飼料占了 60%。
▌特點三 高效的頭部企業
中國跟美國的差距,具體到中國頭部企業來看的話,中國最大、最好的養豬企業之一——溫氏集團,其 PSY 為 23,料入比為 2.45,這兩個指標則與美國并沒有差得很遠(數據來自公開報道)。
/ 3.1 /
案例分析:農業領域的 “華為” 溫氏集團
溫氏 “公司+農戶” 的模式。
具體而言,溫氏做了 5 件事情:決定品種;提供飼料;提供仔豬 / 雞苗;提供藥疫苗;終端銷售。
而農戶只負責一個環節,就是肉豬/肉雞的養殖。
▲ 養雞的農戶
我們從以下兩件事來看溫氏模式背后的邏輯。
第一件事是股權結構,溫氏只有 17% 的股份在溫氏家族手中。剩余股份全部分給 6000 多名員工,所以溫氏是一家全員持股公司。所以溫氏也被稱為農業領域的 “華為”。
更厲害的是第二件事情,溫氏在養雞/豬農戶里的口碑極其好。
所以,我們看溫氏的發展過程,溫氏的 “公司+農戶” 模式,一方面是自己雞/豬養得好,另一方面與企業的文化和精神有很大關系。
/ 3.2 /
回顧美國養豬業發展歷程
美國養豬行業的規?;M程主要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 1980 年代,大約持續 10 年,養豬場數量從 70 萬變成 30 萬,100 頭年出欄量以下的養豬場退出市場。
第二個階段從 1990 年開始,中小型養豬場成長為大型豬場。有兩種方式:
1)合同生產(企業與養殖戶簽訂協議,提前定好價格,企業負責銷售)成為主流,小型豬場有動力去擴張規模,不用承擔風險。
2)從 90 年代后期開始的大型企業并購。
/ 3.3 /
中國養豬業的未來趨勢
美國的今天為我們分析中國的明天提供了借鑒。中國養豬業的未來趨勢,我們主要談兩個問題:第一是規?;厔?,第二是兩種經營模式的潛力對比。
(一)規?;瘑栴}:我們對 5-10 年行業格局變化的思考
中國養豬業目前的形勢跟美國 80 年代非常像。按照 2011 年的數據,中國出欄量 50 頭以下豬場的變化,大概一年減少幾百萬家,但中國整體減少的出欄量并不多,大概幾百萬頭。真正減少的發生在 500 頭以上出欄量的養豬場。這個拐點發生在 2013 年。拐點年 2013 發生的第一件事是豬肉價格的暴跌,一直跌到 2014 年。
▲ 中國 50-500 頭規模的養豬場數量變化(數據來源:中國畜牧業統計年鑒)
在我們看來,整個市場養豬場的數量在減小,規模在減小。另外一端大型集團在這幾年中大躍進,年出欄 500 頭以上的養豬場的數量仍在增加。溫氏、牧原等頭部企業都是以 30% 的速度保持出欄量的增長。
▲ 中國 500 頭以上規模養豬場數量變化(數據來源:中國畜牧業統計年鑒)
(二)“自營” vs “公司+農戶”:哪種模式會勝出
除了上文提到的溫氏的 “公司+農戶” 模式外,還有一種典型模式就是自營,這種模式以河南牧原為代表。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生產規模。牧原 1992 年開始養豬,去年的出欄量是 190 萬頭;溫氏 1997 年開始養豬,年出欄量達到 1535 萬頭。二者的凈利相近,約為 16%。所以我們推測,“公司+農戶” 模式在可預見的未來,擴張會更快。但是,自營模式在品控方面,擁有更大的優勢。
/ 3.4 /
談一談互聯網+豬肉
觀點:
豬肉產業鏈中游的養殖環節,總結下來主要有以下 3 點:
中國會重復美國 1980-1990 年代的趨勢,比較快地集中化;
由于輕資產的優勢,行業本身初始投資大,環保政策趨近,因此輕模式能比較快地擴張;
中美豬肉產業鏈下游差異大,可能會導致最終行業格局不一定是下游吃掉上游。
/ 04 /
下游產業鏈:一頭豬是怎么從養豬場到我們嘴邊的?
下游包括流通和加工環節,有三個特點:
流通環節鏈條較長,大概四五環,其中次終端的毛利空間比較大;
毛利非常穩定。即使養豬場虧錢,流通環節不虧錢;
豬肉制成品增速快、毛利高。
▌流通環節的情況
以今年 8 月北京的豬肉為例,豬肉從養豬場出來的價格約是 18 元/公斤。如果用屠宰后的豬肉重量來計算的話,流通環節一共加了大約 8 元/公斤 ,加價比率約為 30 %。
▲ 圖中 “出廠價“ 按生豬宰前重量計算,如按宰后重量計算,出廠價應為 24 元/kg。
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利潤分布呢?哪些地方有改進空間?
觀點:
整個豬肉的流通環節相對高效,相對有改進空間的是次終端。
在未來的 5-10 年內,隨著規?;耐七M,中國的豬肉價格波動,會大幅下降。
豬肉制品里,符合消費升級趨勢的新品類是有機會的。
/ 05 /
結論:峰瑞資本看好的豬肉產業鏈環節
▲ 中國豬肉行業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效率
總結下來,豬肉行業的存量增長比較有限,所以它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效率。比如內部整合,或者結構調整。
上游和中游。育種是比較關鍵的環節。養殖也可能有機會,因為目前中國這個趨勢正好是美國 1980-1990 年代所發生的(淘汰小豬場,豬場合并),如果有穩定、具有良好擴張性的輕模式,能夠抵抗豬周期,這個環節可能有很大機會。上游、中游,尤其需要注意政策動態。
下游流通環節。從環節看,次終端的整合有機會,因為它的分散格局和毛利分布,提供了整合的空間和機會;從品類看,偏標品和耐儲存品能夠更快起來。從渠道看,To B 比 To C 更有機會。
下游加工環節。這里更值得關注的是新品類,我們比較看好符合消費升級的產品和有自己穩定供應鏈的創業公司。
原標題:萬億養豬業爆發前夜,豬真的站在了風口上
文 / 饒德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