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藥物方面的因素:
包括藥物的化學結構理化性質、劑量、劑型、生物利用度、給藥方法、給藥時間與次數、聯合用藥、配伍禁忌等。在獸醫臨床上,劑量、給藥方法及藥物配伍等則是十分常見的因素。如,水溶性藥物容易吸收,但硫酸鎂易溶于水,而內服卻難吸收。又如,青霉素一般只作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而因其易被消化液破壞分解,故不宜作口服。再如,磺胺、抗生素等抗菌藥物,要以能維持血中有效的藥物濃度為準,故每天用藥應達2-4次。在聯合用藥中,青霉素與鏈霉素同伍作用可累加;磺胺與TMP合用,則有增效作用;氯霉素與卡那霉素針混合使用則出現渾濁、沉淀、屬于配伍禁忌。
動物方面的因素:
動物的種屬差異、生理差異、病理差異及個體差異等,均可影響藥物的作用。如豬、犬屬于易嘔吐動物,當其發生毒物中毒初期時,可選用催吐藥;但馬屬動物不易嘔吐,故不宜投喂催吐藥。又如,腎功能損害時,藥物不能經腎排出而引起積蓄,肝功能不全時,可引起藥物的半衰期延長或縮短;胃腸功能失調能明顯改變藥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環境方面的因素:
包括飼養管理、環境的應激等。例如,患破傷風的動物遇強光、噪聲等,易出現驚恐而加重病情,故強調的是環境安靜。再比如,給鴨舍內的鴨只注射疫苗前,一般主張投喂電解多維等抗應激藥物,以增強鴨只對疫苗免疫應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