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1 蛋白質、氨基酸的消化及其代謝
家禽對粗蛋白的消化,是在消化道內的蛋白質分解酶的作用下分解為氨基酸,其中大部分是在小腸中被消化吸收。被吸收了的氨基酸在機體內的代謝也是分為合成與分解兩個生化過程,大致為利用吸收的氨基酸合成體蛋白質。氨基與非氮素(碳鏈)部分分離后,氨基或是重新合成氨基酸,或是形成尿酸隨尿排出;碳鏈可以重新結合轉移來的氫基合成氨基酸,也可以進入碳水化合物、脂肪的代謝途經,或被氧化分解放出熱能,或轉變成糖原或脂肪貯存于體內。參與蛋白質以外的含氮化合物的形成。
家禽將蛋白質作為貯存物質而沉積起來的能力甚低,只能利用構成其本身所特有的蛋白質。因而飼養家禽時,應經常供給蛋白質,且保持合適的蛋白質水平,多則浪費,同時選擇性地利用氨基酸來合成體蛋白,故應注意供給蛋白質的品質,即要考慮必需氨基酸的供應。來自飼料蛋白質的氨基酸和體蛋白的氨基酸之間經常進行交替更換,這種體蛋白質不斷地合成和分解的過程叫做動態平衡;合成和分解的量均衡時,叫做動態平衡。機體內原生質蛋白的分解和合成過程甚至在饑餓時仍然在持續進行,故細胞本身的蛋白質始終處于分解和合成的動態平衡中;機體中蛋白質的轉化和分解也是持續進行的。
因此,不僅生長期家禽需要供給大量蛋白質,且成年家禽的日糧中也必須保持一定的蛋白質水平。
2 日糧中蛋白質水平
日糧中蛋白質水平即蛋白質在日糧中占有的數量,若過多或缺乏均會造成危害,這里著重從蛋白質的利用率方面加以說明的。日糧蛋白質數量不能過少,也不能過多。日糧中蛋白質含量過低,會影響日糧的消化率,造成機體代謝失調,嚴重影響畜禽生產力的發揮;日糧蛋白含量過高不僅不能增加體內氮的沉積,反而會使排泄物中分解不完全的含氮物數量增多,降低了蛋白質的利用率。只有維持合理的蛋白質水平,才能提高蛋白質利用率。
3 日糧中蛋白質的質量
蛋白質的質量是由組成它的氨基酸數量與種類決定的。全價性高、品質好的蛋白質必須滿足這樣的條件,即必需氨基酸(限制性氨基酸)的種類全且數量多,這樣的蛋白質可稱為完全價值蛋白質;反之,則全價性低,品質差,則稱其為不完全價值蛋白質。如果日糧中蛋白質的質量好,則其利用率高,且可節省蛋白質的喂量。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可根據可消化蛋白質在體內的利用率作為評定指標,也就是蛋白質的生物學價值,實質是氨基酸的平衡利用問題,因為體內利用可消化蛋白質合成體蛋白的程度,與氨基酸的比例是否平衡有著直接的關系。必需氨基酸與非必需氨基酸的配比問題,也與提高蛋白質在體內的利用率有關。首先要保證氨基酸主要用于氮代謝;其次要保證足夠的非必需氨基酸,防止必需氨基酸轉移到非必需氨基酸的代謝途徑。近年來,通過對氨基酸營養價值研究的進展,使得蛋白質在日糧中的數量趨于降低,但這實際上已滿足了家禽體內蛋白質代謝過程中對氨基酸的需要,提高了蛋白質的生物學價值,因而節省了蛋白質飼料。在飼養實踐中配合日糧飼料應多樣化,使日糧中含有的氨基酸種類更多,這樣可產生互補作用,進而達到提高蛋白質生物學價值的目的。
4 日糧中各種營養物質的關系
日糧中的各種營養因素都是彼此聯系、互相制約的。近年來在家禽飼養實踐活動中,人們越來越注意到了日糧中能量蛋白比的問題。經消化吸收的蛋白質,在正常情況下,有20%~30%的蛋白質在體內分解,放出能量,其中分解的產物隨尿排出體外,其他70%~80%則被用來合成體組織。但當Et糧中能量不足時,加劇了體內蛋白質分解,主要是用以滿足家禽對能量的需求,降低了蛋白質的生物學價值。因此,在飼養實踐中應供給足夠的能量,避免價值高的蛋白質被作為能量利用。另外,日糧能量濃度增高,采食量減少,則蛋白質的進食量相應減少,這將造成畜禽生產力下降;反之,當日糧能量濃度降低時,畜禽為了滿足對能量的需要,勢必增加采食量,如果日糧中蛋白質的百分比不變,則會造成Et糧浪費。因此,El糧中能量與蛋白質含量應有一定的比例,如能量蛋白比恰是表示此關系的指標。
5 時間因素對雞蛋白質養分的影響
只有在飼料供給上提供量足且比例上合適的各種氨基酸,才能使其在家禽體內合成相應的蛋白質。如果因飼喂時間不同而不能同時達到體組織時,必將導致先到者已被分解,后至者失去用處,結果氨基酸的配套和平衡失常,影響利用。因此,在給不同雞群制定飼料配方時一定要滿足各種氨基酸的適宜比例,并在合適的時間進行飼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