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1發病情況
2014年11月中旬,某豬場負責人反映,從11月上旬開始,其場內產房仔豬發生了當年的第三次腹瀉。本次發病豬只的日齡主要集中在產后2~10天,以第一胎母豬所生仔豬為主要發病對象,超過發病總數的90%,窩死亡率根據發病日齡的大小,從100%~30%不等,目前因腹瀉已經死亡仔豬600多頭。
現場觀察發現,該場共有8棟產房,每棟產房內均有仔豬腹瀉,產床上有灰色或黃色水樣糞便、白色或黃色糊樣嘔吐物,腹瀉仔豬明顯消瘦,有的在產床上趴臥無力,有的已經死亡。
將2頭腹瀉仔豬放血致死后解剖觀察到的內臟器官變化較為一致,肝臟、脾臟、淋巴結和肺臟等器官沒有肉眼可見的病變,病變主要集中在消化道,胃明顯鼓脹、胃壁透明、胃內有少量白色和黃色凝乳塊,腸系膜血管充血,腸壁特別是小腸壁明顯變薄,有的腸段已經透明
為了更為準確地對本次發病確診,現場采集剖檢仔豬的小腸、脾臟和肺臟等送實驗室檢測,按照試劑盒說明,利用PCR和RT-PCR方法進行分子生物學檢測,主要檢測對象為豬偽狂犬病病毒(PRV)、輪狀病毒、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和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
2診斷與處理
2.1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病理剖檢和實驗室檢測,確診引起本次發病的病原為PEDV,M蛋白的基因分析顯示,該分離毒與當前國內疫苗所用毒株CV777以及韓國疫苗株DR13和SM98等已經不在同一分支,而與中國、美國、韓國和臺灣等2012年以來的流行株處于同一進化分支,因此確定該分離毒為PEDV變異毒株。
2.2綜合防控措施
建議豬場采取以下措施進行處理:⑴立即停止將進入預產期的母豬轉入已發病產房,另選其他豬舍消毒作為備用產房使用,全場消毒,1次/日;⑵已發病產房由專人管理,發病期間人員不能離開產房,其他人員不能進入發病產房,產房內用干粉消毒劑進行消毒;⑶將5日齡以內發病仔豬全部宰殺淘汰,取其小腸制作返飼病料,對臨產前15天的母豬進行返飼;⑷5日齡以上發病豬,采取補液為主、輔以抗菌素的治療策略;⑸抽取部分康復仔豬血液制作血清,給剛出生仔豬口服預防,2 mL/頭。采取上述措施10天后,電話回訪,負責人反映場內沒有出現新發病例。
3分析與討論
從本次處理來看,這是一例非常典型的PEDV感染。根據豬場負責人介紹,這已經是2014年豬場發生的第三次腹瀉,前兩次也給豬場造成了巨大影響,持續1個月左右才在場內消失。本次發病的母豬群主要以初產母豬為主,其中有90%以上的母豬為第一次腹瀉后從外購入的后備豬,而這些母豬進場后在產前也經過了2次腹瀉二聯滅活疫苗的免疫,但從本次發病來看,免疫效果并不理想。
從2010年開始,仔豬流行性腹瀉重新在國內豬場肆虐,約60%以上的豬場感染了該病,給養豬生產帶來極大影響。根據研究大家一致認為,造成PED本次大流行的根本性原因是由于PEDV流行毒株與疫苗毒株CV777相比,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異,從而造成疫苗的免疫保護效果下降。而新的疫苗由于生產技術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在短時間內應用于生產,所以導致該病在國內豬場快速蔓延而不能控制。此外,豬場的生產管理也存在很大漏洞,誘發了腹瀉的發生。該病例中豬場在發生第一次腹瀉后從外場引入了200多頭后備母豬,根據群體免疫機制,這些后備母豬的引入極大地降低了群體免疫合格率,增加了豬群整體對病毒的易感性,且后備豬的引入還為病毒的進一步傳播提供了新的毫無抵抗力的易感動物,這些因素的疊加為豬場第三次腹瀉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本輪腹瀉大流行發生后,業內人員采用了很多方法進行發病豬特別是產房仔豬的治療,但從統計數據及反饋情況來看,各種方法均收效甚微,其中5日齡以內仔豬感染后的死亡率接近100%,分析原因主要與這類仔豬出生后基本沒有先天營養儲備、短時間內攝入的營養物質過少以及腹瀉導致脫水和酸中毒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有關,在上述因素作用下,仔豬呈現嚴重的營養負平衡并直至衰竭,由此導致了極高的死亡率。因此,我們在處理豬場此類問題時,不建議對5日齡以內仔豬采取治療措施,而是將其作為返飼病料用于母豬的緊急免疫。5日齡以上發病仔豬依靠已攝入的營養和我們針對性采取的補液抗菌等治療措施,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和治療作用,整體治愈率可在70%以上。有些豬場認為大日齡仔豬特別是10日齡以上仔豬發病后可以不用藥就能恢復,我們對20個總計存欄14 000頭母豬的豬場數據統計顯示,10日齡以上仔豬發病后其自愈率在30%左右,但自愈后的仔豬由于腸道黏膜遭受了嚴重破壞,且經歷病程較長,導致體況下降,很容易成為僵豬,因此為了豬場整體的經濟效益,我們建議仔豬發生腹瀉后必須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目前,對于病毒性腹瀉來說,最為有效的預防方法是免疫,前面已經提到現有疫苗由于毒株的變異問題,很難提供足夠的保護力,而針對PEDV的有效免疫是腸道黏膜免疫產生的SIgA抗體,所以返飼應是控制PED首要考慮的免疫方案。一些業內人士認為返飼很容易造成其他疾病如藍耳病等在場內的暴發,這可能與不同豬場之間相互混用返飼病料有關,這一點在集團化養殖企業中尤為明顯,由于這些集團有多個位于不同地點的養殖場,一個豬場發生腹瀉后很容易使用病料進行全集團所有豬場的返飼,由此造成了一些疾病在不同場之間的相互傳播,如果返飼病料僅局限在豬場內部使用,則其他疾病的傳播問題不會對豬場生產造成很大影響。所以采取返飼措施時應重點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⑴返飼病料的來源選擇;⑵返飼病料的病毒含量及每頭份的病毒量;⑶病料中病毒活性的保持;⑷返飼后效果的評估。由于返飼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進行保護,在抗體形成之前對腹瀉開始后出生仔豬的保護可以采用直接口服康復豬血清的方法。
PED在國內豬場的大規模暴發式流行已經逐漸減少,但該病在一些規?;i場還一直存在,除了病毒自身的變異因素外,很多豬場的反復發生是由于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的,如飼料中霉菌毒素污染嚴重、藍耳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呈隱性感染、豬群流動導致穩定性差等,因此豬場在控制腹瀉時不能單純從PED入手,而應找出其中的隱性問題,同時采取綜合性措施,提高豬體的健康水平,這樣才能有效控制該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