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2015年,中國生豬出欄超7.08億頭,2015年1月,全國能繁母豬約4190萬頭,2015年6月約3899萬頭。以此計算,2015年全國能繁母提供的商品豬大約17頭。相比國外的數據,雖然仍顯得寒酸,但與國內的舊數據比較,已經有了進步。
除此之外,很多大集團透露出來的PSY數據,已經達到25-30左右,足以令人震驚。
套用某新聞發言人的話,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那么,是什么提高了中國的養豬水平?
內行養殖熱當居首功。與2008年那一波外行資本養豬熱不同,近幾年方興未艾的養豬熱,更多是內行的產業資本在投資,例如以溫氏為代表的養殖集團擴張,以金新農、天邦等為代表的飼料企業延伸產業鏈,財力雄厚的經銷商轉型……內行資本大規模養豬,其生產成績遠超普通養殖戶,自然拉高了國內的平均水準。
上游飼料、動保企業的努力功不可沒。多生、少死、快長,是絕大部分企業都在為之努力的目標。盡管上游企業依托于于養豬業,掙了養殖戶的錢,但我們不能不承認,多數企業與養殖業共生共榮,確實是用心在做事,期望有助于客戶。截至目前,除了腹瀉、5號病等極少數頑疾難以清除,豬確實好養得多了。隨著行業科研水平的提高,優秀的飼料、疫苗、添加劑等產品只會越來越多,而養殖業的水平也將水漲船高。
當然,行業平均成績提高,還有一個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的原因——政策導向。一方面,隨著環保壓力的加大,各地政府在不斷限養或禁養,關停并轉了無數豬場,讓很多老一代的豬場被迫退出了歷史舞臺;另一方面,基于保肉籃子供給的思路,國家通過各種方式扶持了一批大豬場。傳統豬場越拆越少,新式豬場兵強馬壯,行業成績不漲都難。
更何況,還有那一波波慘烈的行情淘汰賽。豬價過山車,人人喊打,但實質上卻是市場經濟的正?,F象。頂不過虧損壓力的養殖場要么直接破產退場,要么引入更有實力的股東。大浪淘沙,留下來的的,無論是資本還是技術,都屬于實力派。
淘汰賽仍在持續進行。
中國的養殖業正在急劇洗牌,這是一個極為奇特的時刻:高手與庸人同在,中小養殖場與超級養殖企業共舞。企業的生產水平與規模未必能掛等號,中小養殖企業未必干不過大型企業。但我們可以斷定,過了2016年這個千年難遇的好時光,MSY低于17這個平均數的養殖場,很難再有競爭力。而要笑傲江湖,恐怕只有朝著歐洲傳說中的PSY25頭以上看齊,才有可能。
未來,行業的平均成績仍會逐步提高。優勝劣汰的競爭還會持續下去。養殖戶的命運,不僅僅取決于自己的腳步,也取決于對手的奔跑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