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客人 [請登錄] [免費注冊 首頁-招商-代理-品牌-企業-展會-資訊-專題-招聘
微畜牧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招商
  • 代理
  • 品牌
  • 公司
  • 展會
  • 專題
  • 招聘
  • 報價
  •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慶
  • 河北
  • 山西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江蘇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東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廣東
  • 廣西
  • 內蒙古
  • 海南
  • 四川
  • 貴州
  • 云南
  • 西藏
  • 陜西
  • 甘肅
  • 寧夏
  • 青海
  • 新疆
  • 首頁
  • 資訊
  • 疾病防控
  • 禽病診治
  • 當前雞新城疫免疫大家談
    來源:  發布日期:2011-02-24  發布者:曉天  共閱1464次
    策劃人語:雞新城疫免疫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雖然這個話題談了很久,免疫也做了很多,但是新城疫的發生卻還是呈有增無減的趨勢,也許它的發生和大的養殖環境、免疫抑制病病的干擾、霉菌毒素等有著必然的聯系,但是它同樣和該病的免疫有著不可擺脫的關系。據記者的調查和了解,目前新城疫在免疫程序的制定、疫苗選擇的選擇等方面各有千秋,那么新城疫疫苗到底應該怎樣做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該病的發生幾率,為此,本刊特邀請行業人士就新城疫的免疫問題進行探討。




    陳巨清,男,石家莊市牧工商總公司總獸醫師,獸醫碩士,中國管理科學院學術委員會特聘研究員,河北省《三農之聲》科技推廣工程專家顧問團技術顧問。


    王中秋,男,天津萬象藥業有限公司技術服務部經理,1980年畢業于張家口農牧??茖W校畜牧獸醫專業,長期從事禽病的技術服務及管理工作,對禽病有獨到的見解。


    徐輝,男,在讀碩士,北京保吉安(集團)公司技術總監,多年來一直從事禽病的技術服務工作,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孫開冬,男,河南農業大學禽病研究所特聘坐診醫師,河南省平頂山市農科院畜牧研究中心禽病專家,一直從事種雞生產管理和禽病防控技術的研究與服務工作,在規?;B禽場生產管理和禽病防控方面有豐富的實戰經驗。




    新城疫1日齡的免疫要慎重




    指南:目前對于雞新城疫1日齡免疫的做法存在諸多爭議,有人認為這種做法可以中和母源抗體,使其抗體較為整齊,但是也有人認為這樣做會損傷免疫器官,對以后的免疫產生不利影響,那么您是否認同1日齡免疫新城疫疫苗的做法,原因是什么?您是否在1日齡進行過免疫,效果如何?


    王中秋觀點:弊大于利


    關于1日齡雛雞的免疫,從理論上來說,低幼齡動物的初期免疫是由從父母代獲得的母源抗體來實現的,這是因為低幼齡動物的免疫系統尚未健全,免疫器官尚未發育或發育很弱,不足以承擔免疫防衛的功效。


    但是,就現代養雞業的現狀來說,許多商品代雞的母源抗體水平都參差不齊,甚至很低,若不及時進行人工被動免疫,則會導致雞群很快發病,于是,低幼齡雞的免疫日趨提前,甚至提前到1日齡。


    在當前的養雞實踐中,我們曾見到過1日齡雛雞搞新城疫免疫的例證,據說此舉能很好地防住新城疫的早發,但是筆者對此并不認同,雖然這么做有成功的例證,但究竟是不是因為免疫時間提前到1日齡才成功的?沒有普遍的實例來佐證,也沒有實驗室的理論支持。雖然國外曾有過對無免疫鴕鳥蛋孵化18胚齡注射免疫的試驗,但筆者認為,這于生產實踐并無多大意義,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給低幼齡雞進行提早免疫,其理論推論是整群雛雞的母抗水平偏低或不齊,因此先用人工免疫的辦法中和雞群體內的母源抗體,使之整齊劃一,然后,再用人工免疫使之整齊上升。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有個明顯的漏洞——人工被動免疫是要靠機體自身的免疫機能來實現的,也就是說,注入體內的疫苗并不是抗體本身,而只是用來刺激機體免疫機能產生抗體,這是需要有一個過程的,也與機體自身的健康狀況密不可分。無論母源抗體的自然衰減消失還是被人為中和后再上升,都有一個時間過程,不會因1日齡接種了新城疫苗就能防住新城疫早期(如1~7日齡、7~14日齡)的發病。


    其二,對于新生雛雞來說,部分種雞場會在1日齡頸部皮下注射抗生素,蛋雛雞還要注射馬立克疫苗,再加上出殼時的落盤、撿雞、蛋雛的雌雄鑒別、強弱雛分揀、裝盒、運輸等,這對于雛雞的應激是很大的,如果此時做免疫,無論是用弱毒、克隆疫苗,還是用一些企業宣傳的所謂的應激小、炎性反應低的疫苗,勢必都會加重應激,產生更多的人為弱雛,從而潛伏下其它疾病的隱患,新城疫也許防住了,可其它病則會乘勢擠進來,這對以后的飼養管理和防病是無利的。


    其三,雞群的飼養全程要進行多次免疫,高密度的免疫本身就是“雙刃劍”,一方面是可以達到防病的目的;另一方面則是會對機體生理機能尤其是對免疫器官造成頻繁刺激和過度使用,而這種對免疫器官的過度刺激對雞群的健康生長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那么,如果雛雞在1日齡就搞新城疫免疫會不會對尚未發育健全的免疫器官造成不良影響呢?這種免疫與馬立克苗和抗生素注射之間,以及育雛開口藥的應用之間會是怎樣的關系呢?彼此拮抗?效價相加?相減?在這以后,雞群雖然未發生新城疫的烈性病例,但別的病會不會因此在今后而烈發、多發呢?這些問題還有待于在以后的工作中進行進一步的考證,但是筆者認為,通過提早進行新城疫免疫來啟動尚未發育健全的免疫系統并不是可靠的辦法,1日齡免疫的弊大于利(這不同于馬立克苗的1日齡免疫——那是“占位”理論,目的是提前占位靶細胞不讓野外病毒擠占)。




    孫開冬觀點:并不能解決免疫失敗的問題


    我認為是否在1日齡免疫雞新城疫疫苗,主要取決于三個因素:一是母源抗體是否很低,比如低至3log2以下,已經不能有效保護雛雞;二是環境中是否污染了新城疫野毒,或飼養環境是否非常不利;三是是否有適合于1日齡免疫的疫苗,就我國當前的新城疫發病情況和養殖環境來說,我認為一般不需要在1日齡要進行新城疫免疫,而1~10日齡之間的溫度、濕度控制與空氣質量、營養等因素非常重要,單純地講究1日齡免疫沒有多大實際意義。那么新城疫首免日齡應該在什么時候進行最合適?


    從理論上來講,母源抗體HI在3log2的雛雞能產生良好的免疫應答,4~5log2時僅部分雞能產生免疫應答,HI高于5log2時則不產生免疫應答,4log2是免疫接種的臨界值。一般認為,出殼后母源抗體逐漸升高,5~7日齡達到高峰,9日齡后逐漸下降,28日齡完全消失,母源抗體的半衰期為4.5天,可于雛雞出殼后第一天抽血化驗母源抗體。對于雛雞的最適首免日齡可按以下公式計算:


    雛雞最適首免日齡=4.5×(1日齡HI對數值-4)+5


    對于雞新城疫的免疫還應該從其免疫系統發育和免疫應答角度考慮,7日齡的雛雞免疫器官接近成熟,如果在此前接種疫苗其免疫應答較弱,只有10周齡后免疫器官才能達到成熟。


    在雞新城疫的免疫過程中,首免主要是動員抗體形成;二免可以加強免疫效果(加強免疫的重要性見下圖1);三免則是引起回憶反應,使免疫力固定下來,因此,首免與二免的免疫間隔不宜過長,三免以后的免疫,間隔不宜太短:


    如果在7日齡首免,二免就要在15~25日齡前進行;


    如果用新-支二聯苗在3日齡前首免,二免一般在15日齡左右進行,并且要同時注射油苗。


    圖1


    對于新城疫并不是1日齡免疫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而是應該正確定位,要有全程免疫的觀念。




    陳巨清觀點:不合理


    這種做法是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孵化場的疫苗在出場前都進行了馬立克疫苗的免疫,如果再進行新城疫的免疫接種,除了造成應激外,彼此之間還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第二,從孵化場到雞舍往往要經過遙遠的路途,在運輸期間會產生很大的應激,此時進行新城疫的免疫接種也不會產生良好的免疫效果;


    第三,目前臨床上應用的大部分新城疫疫苗都是中等毒力偏強的疫苗,如果對1日齡的雛雞進行接種,就會對其產生免疫抑制。


    對于一些國外提倡的1日齡免疫的做法是有條件限制的,比如,他們使用的都是弱毒疫苗,而且在國外商品雞的雞苗來源都是由本場的孵化場孵化的,而不是像我國一樣,疫苗要經過長途運輸,所以有些東西是不能照搬照用的,必須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選用。




    徐輝觀點:贊同1日齡的油苗免疫


    我贊同1日齡對雞進行新城疫疫苗免疫,但是應該是用滅活苗,而不是弱毒活疫苗。


    根據我的經驗,如果肉雞群易在25天左右發生新城疫,那么在1日齡注射新城疫油苗0.15毫升,則能夠有效控制該病的發生。


    而如果在1日齡免疫了新城疫凍干苗,則會出現比較嚴重的呼吸道癥狀,并且這種癥狀一直到出欄都難以控制,導致雞群淘汰率過大,這是近年來在1日齡免疫弱毒活疫苗的教訓。




    早期的滅活疫苗免疫不可忽視




    指南:目前新城疫的滅活苗免疫比較混亂,有的養殖場甚至用頻繁的弱毒活疫苗免疫來代替滅活疫苗,那么,您認為早期免疫是否需要進行滅活疫苗的免疫接種,在什么時間最合適?




    陳巨清觀點:最好在1周齡以后使用


    對于油苗的前期應用我是肯定的,這是由活苗和滅活苗的不同作用所決定的,因為弱毒活疫苗產生的是黏膜抗體,就好比是工廠門前“門衛”,它的作用是阻止外來病原的侵入;而滅活疫苗產生的是循環抗體,它好比是工廠內部的“保安”,它的任務是清除已經入侵的病原,所以雛雞單靠弱毒活疫苗的免疫是不夠的,但是鑒于滅活疫苗中都有甲醛的存在,會對機體產生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我認為肉雞在7日齡以后、蛋雞在18日齡進行滅活疫苗的免疫較為合理。




    王中秋觀點:蛋雞在兩周齡使用較為適宜


    滅活苗所起的作用是在體內形成緩慢釋放抗原的抗原庫,要知道,這種倉儲性陸續“供給”的特點,一是慢、二是穩、三是有限量,更大程度是起拾遺補缺的調劑作用,可減少空白期或低滴度值的危險系數,并且相關科學也已經證明,滅活苗作用的啟動發揮在有活苗配合時會更好。


    在以往的慣例中,滅活苗多在120天時注射,后又提前至60天,后又提前至兩周甚至一周時,實踐證明,提前注射油苗是有益的,雞只的免疫在120天前比較頻繁,各種免疫間隔比較短,這分明不利于免疫效價的合理達標,互相干擾在所難免,如果體內及早擁有這么個新城疫抗原庫,再加上活苗的配合,會起到更好的防疫作用。


    但是,考慮到雛雞自身免疫機能的發育,筆者認為,在兩周齡以后打滅活苗為宜,由于油苗的緩釋作用不會是用之不竭的,因此,應考慮定期補充免疫。




    孫開冬觀點:建議蛋雞7~15日齡進行接種


    是否需要在早期進行新城疫滅活疫苗的免疫接種,必須考慮以下三個因素:


    母源抗體的高低與維持時間;


    環境污染壓力;


    飼養管理條件與水平。


    根據目前的禽病流行動態和環境狀況,我提倡早期進行滅活疫苗的接種,最好接種的疫苗為抗原含量充足、吸收率高的新-流二聯或新-支-流三聯油苗,這樣既能保證免疫成功,又能減輕過多的接種次數和接種量對雛雞的應激。


    至于接種日齡,我建議在7~15日齡之間進行,如果環境污染嚴重,也可選擇3~5日齡或1日齡早期接種。


    另外,活苗和滅活苗分別具有不同的優勢,活疫苗一般在接種后1~2周左右抗體可達到高峰,其特點就是抗體上升快,下降也快,抗體水平一般可維持2個月左右;油苗在接種后3~4周左右抗體水平可達到高峰,抗體上升比較緩慢,但其抗體水平高于活苗產生的抗體,下降的也慢,一般能維持3~4個月左右,所以,在新城疫的免疫中,采用活苗加油苗的免疫模式,可有效減少免疫空白期的致病危險和提高抗體水平,具體效果見下圖2。


    圖2




    徐輝觀點:視具體情況而定


    大家都知道,滅活疫苗免疫產生的抗體為血液循環抗體,在阻止病毒血癥發生,防止疾病進一步發展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是滅活疫苗的免疫起效較慢,形成足夠的免疫力需要一定時間,如果當地的新城疫流行不是特別嚴重的話,肉雞在7日齡注射,蛋雞在21日齡注射就能有效控制疫情的發生,如果當地流行該病較嚴重,則可在1日齡進行免疫。




    新城疫Ⅰ系的免疫要視雞群狀況而定




    指南:有人認為蛋雞群60日齡的新城疫Ⅰ系免疫很重要,而有人又認為進行Ⅰ系的免疫注射對雞群的應激非常大,而應用Ⅳ系或克隆30可以起到同樣的效果,您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王中秋觀點:不提倡進行I系免疫


    我認為60日齡做新城疫疫苗是必須的,因為這是雞只生長發育的轉型期,體內抗體及生理代謝都在發生相應變化,要及時補予人工免疫才能保證其安全。至于用I系好還是用VI系或克隆苗好,要看當地的新城疫流行狀況和當時雞群的狀況。


    一般地說,新城疫I系產生效價是“高快不齊”, I系更適合應用于雞群的緊急接種,它同時還有散毒和毒力野外返強的可能,所產生的應激也比較大,在國外I系疫苗是禁止應用的;而VI系苗產生的效價是“快而不齊”,克隆苗所產生的效價是“齊而不快”,根據這個特點,筆者認為,還是以少用I系苗為宜。


    鑒于以上原因,可以本著60日齡前以前已經做過油苗的思路,以油苗安全緩慢釋放抗原、不散毒,免疫力強且持久,與弱毒苗的產生免疫快相結合,形成優勢互補,以獲得穩定、均勻、高水平的持續抗體。




    孫開冬觀點:不用Ⅰ系照樣可以把雞養好


    新城疫只有一個血清型,理論和實踐均可證明,用Ⅰ系、Ⅳ系或克隆30可以起到同樣的效果。目前大多數種雞場如父母代、祖代沒有在60日齡使用Ⅰ系,甚至養殖全程都不使用Ⅰ系,商品蛋雞場中也至少50%以上沒有使用Ⅰ系免疫,但照樣能把雞養好。




    陳巨清觀點:能不用盡量不用


    在這里首先需要說明的是Ⅳ系、克隆30和Ⅰ系的作用肯定是不一樣的,具體做不做Ⅰ系的免疫要根據雞場的具體情況而定,但是原則是能不用盡量不用,因為這是一個中等偏強毒力的疫苗,有的廠家甚至把它做成了強度,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時對雞群的應激就比較大,如果是多年的老雞場,不用就控制不了病情,這時就可以選擇使用,但是必須在50日齡以上才能用,否則就會使雞群產生免疫抑制,造成的損失更多。


    一些人可能會說,目前大部分的小型雞場和散養戶不論是飼養管理還是消毒等管理手段還有待于提高,使用Ⅳ系或克隆30時,并不能使抗體維持到開產前,對于這種情況,可以在90日齡再進行一次接種。




    徐輝觀點:堅持60日齡免疫Ⅰ系的做法


    對于這個問題,我持不同觀點,首先,我堅持60日齡的雞群必須進行Ⅰ系免疫,因為這是經過實踐證明的,有一個病相信大家不會陌生,那就是產蛋雞群不斷地出現蔫雞,用藥控制療效不佳,針對這種病例,我在河北省的保定和邯鄲市,指導養殖戶注射Ⅰ系進行重新免疫后,均取得了顯著療效,究其原因,我認為應該就是新城疫的基礎免疫形成的抗體滴度較低,病毒在體內緩慢復制所致。


    并且我否認Ⅳ系或克隆30能起到跟Ⅰ系一樣的效果,因為Ⅰ系苗是中毒中的強毒株,形成抗體滴度高,持續時間長,而且它能同時形成黏膜抗體和血液循環抗體,這都是Ⅳ系或克隆30達不到的。


    對于Ⅰ系注射應激比較大的問題,我認為這要分析哪一個是主要矛盾的問題,是看應激對雞的影響大,還是不免疫Ⅰ系引起的損失大。蛋雞在60日齡左右和90日齡左右非常容易發生新城疫,引起死亡,而進行過Ⅰ系免疫的就不會出現死亡,因此,比起死亡引起的損失,應激則是微乎其微了。




    產蛋期的免疫應以活苗和滅活苗并重




    指南:目前一些散養戶和小規模的養殖場,雞群在產蛋期往往1~2個月就進行一次新城疫的免疫,否則就會發生該病,您認為這種做法合理嗎,為什么?




    陳巨清觀點:做法合理


    鑒于目前我國的養殖現狀,我認為這種做法是合理的,具體的免疫間隔時間要看雞場的管理狀況,比如管理工作做的比較到位的雞場可以選擇2個月進行一次免疫,而對于管理臟、亂、差的雞場則要1個月就免疫一次,有人可能會擔心頻繁免疫造成麻痹的問題,我想說的是,弱毒活疫苗的免疫并不會造成免疫麻痹,只有強毒疫苗免疫時才會發生免疫麻痹的現象。




    王中秋觀點:應該是滅活苗和活苗并重


    有的蛋雞養殖戶認為,無論打不打油苗都要發病,干脆省去油苗花費,每隔1~2個月飲一回IV系或克隆苗,一直到雞老齡淘汰,這樣不但費用低,而且應激小。更有甚者,由于無抗體監測手段和非典型新城疫頻發,定期飲苗的間隔時間越來越短,40天,35天,30天以至20多天就飲一回新城疫弱毒苗,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免疫程序隨意性加大,免疫次數增多,免疫劑量由2~3倍增至4~6倍,甚至8~10倍!形成弱毒返強——活毒擴散——野毒升級的人為促進,再加上表面健康的免疫雞群的帶毒和排毒造成雞群免疫的麻痹,使雞群更易受攻擊發病。


    我認為,應摒棄短時間隔頻繁飲弱毒活疫苗的方法,改為每3至4個月肌注一次油苗。并且,對疫苗劑型的選擇不搞偏重而是并重,例如,每3~4個月肌注油苗時仍用活苗啟動,因為,活的病毒和滅活的病毒其抗原性并不完全相同,可以肯定,滅活苗不能取代弱毒活苗的作用,弱毒活苗在機體內不同組織、器官的定位、復制和刺激作用,可將已經進入體內的病毒殺死,并形成對病毒感染的堅強免疫力,這種黏膜免疫做好了就等于關閉了新城疫病毒入侵的主要門戶。


    而滅活疫苗抗原進入機體后,雖可誘導產生高滴度循環抗體,但卻缺少病毒在體內復制和直接刺激的作用,如果只偏重于接種滅活苗而忽視弱毒苗的局部免疫作用,就會出現抗體監測水平很高,可仍不時出現以呼吸道病和產蛋下降為特征的非典型性新城疫,因此,在每次油苗肌注的同時,仍配以活弱毒苗的氣霧或飲水免疫,只是劑量可減為2~3倍。


    除了要注意使用活疫苗和滅活苗結合免疫外,疫苗質量的問題也不容忽視,要選用規范生產的SPF苗,在輔助免疫方面,要合理應用干擾素和免疫增強劑如黃芪多糖、左旋咪唑等,同時還要注意調理好雞的腸道,如應用微生態制劑等,因為腸道的局部免疫力,有時甚至比呼吸道的局部免疫力更重要,腸道也是新城疫強毒的主要入侵門戶。


    孫開冬觀點:必須要間隔30天以上


    目前在一些散養戶和小規模的養殖場,在雞群產蛋期往往1~2個月就進行一次新城疫的免疫,這一做法表明免疫間隔設置存在盲目性、免疫質量不可靠、環境控制不力、雞群經常處于亞健康狀態(或者說免疫抑制狀態)。這種現象是環境失控和管理落后、經驗主義、過分依賴于免疫,忽視其它環節的結果。


    雞群產在蛋期往往1~2個月進行一次新城疫的免疫,在新城疫流行的季節可以做,但是應該間隔30~45天以上,連續做間隔30天以內的新城疫免疫不可取,這樣容易造成免疫麻痹和應激。如果在2~3個月之間免疫一次新城疫就能控制改變不發生,應該是比較理想的結果。就目前的實際情況看,超過3個月不免疫新城疫,就可能導致野毒感染造成非典型新城疫。


    總之,優良的品種、環境、管理和科學的防疫,以及優質的飼料是養雞成功的要素,也是新城疫免疫成功的保障。




    防控新城疫,做好監測很關鍵




    指南:針對當前新城疫的發生現狀,您認為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產蛋期新城疫的頻繁發???




    孫開冬觀點:最好根據抗體監測水平進行免疫


    我根據在實際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近年來在蛋雞產蛋期免疫新城疫比較有成效的免疫模式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開產后每2個月免疫一次Co-30或Ⅳ系;35周齡加強免疫一次新城疫油苗、新-流(H9)二聯油苗或新-支-減-流(H9)四聯油苗,同時加強免疫Co-30或Ⅳ系。以后每3~4個月加強免疫一次新城疫油苗、新-流(H9)二聯油苗或者新-支-減-流(H9)四聯油苗,同時加強免疫Co-30或Ⅳ系。


    第二種,產蛋期每2~3個月免疫一次Ⅰ系,每3~4個月加強免疫一次新城疫油苗或新-流(H9)二聯油苗。


    第三種,有些半山區的養殖場因為養殖場數量較少、相距較遠,產蛋期每3個月免疫一次新-流(H9)油苗,不免疫新城疫活苗如Ⅰ系、Ⅳ系或克隆30,但是這種免疫是受環境影響比較大的。


    對于產蛋期是否需要免疫新-支H120或新-支H52有地區差別,目前還沒有定論。


    除了根據自身情況參考上述幾種免疫程序外,產蛋雞最好在管理到位的基礎上,每個月進行一次雞新城疫、H9甚至H5Re-4、H5Re-5的綜合HI抗體監測,并記錄備案,根據抗體變動來決定是否需要加強免疫??贵w的突然升降可表明雞群異常,應該進一步分析原因并采取相應的對策。


    產蛋期保護產蛋性能的新城疫HI抗體應達到9~13log2,而且抗體的離散度不宜太大(相差在2~4以內為好,越整齊越好),如果抗體水平一直上不去,比如維持在8~9log2以下,應當考慮免疫劑量、免疫間隔、疫苗質量、免疫方式、應激、免疫抑制等因素;


    如果沒有免疫抗體自行升高或者長期維持在13~15log2以上持高不下,或者高低差別大于6~8以上(例如最低抗體為4log2,最高抗體為14log2;或者最低抗體為8log2,最高抗體為16log2),均需考慮野毒感染;


    如果抗體下降到7log2以下,原則上應該加強免疫,但要看雞群狀況和天氣、人員等情況而定,必須做好準備工作,免疫前后應該使用維生素增強抗應激能力,促進抗體產生,據河南農業大學禽病研究所2009-2010年對新城疫HI抗體的檢測情況可見,雞新城疫抗體水平在6~13 log2之間較多,部分高達13~16。




    王中秋觀點:關注各種強毒株


    當前的新城疫發病,已不再是單純地靠疫苗能防住的,這應當是一個與飼養管理、用藥預防、營養、隔離消毒、種雞健康水平、種蛋母抗含量等諸多因素相關聯的系統工程,除此以外,還要看新城疫病毒在高密度強化免疫的高壓下發生選擇性變異的問題。


    新城疫的每一次大流行,其病原和臨床表現都會出現些新變化,感染宿主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如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水禽對新城疫抵抗力強,即使強毒感染也不會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但近年來,在水禽體內分離出了具有強毒特征的新城疫毒株,有專家認為,自然遷徙的水禽可將體內的強毒株傳染給陸生禽類并增強其致病性。


    據有關試驗表明,人工接種無毒株由9次雞氣囊傳代、然后5次雞腦內傳代,結果毒力增強,因此有專家認為,新城疫病毒正在經歷由無毒到低毒再到強毒的演化進程,可能是病毒變異引起了毒力增強或者抗原性發生改變,從而使經典的疫苗株免疫保護性不如從前。


    另外,據有關研究表明,目前自然界存在各種毒力的新城疫毒株,單個養雞場也會存在不同毒力的毒株,甚至在野外同一發病體內也能分離出不同毒力的毒株。這些毒株的致病性不同,疫苗對其的作用效價也不同,因此,也對新城疫疫苗的免疫效果產生了一些影響,這些問題還有待于科學研究的解決和突破。




    徐輝觀點:要在130日齡前形成足夠高的抗體滴度


    產蛋期新城疫的頻繁發病,其實在國內是很平常的現象,主要是實際的操作人員沒有按照免疫學的原理,結合當地的疫情來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在130日齡之前,至少進行兩次Ⅰ系注射同時結合Ⅳ系、克隆30、滅活苗,以形成足夠高的抗體滴度,可保證產蛋期的安全。
    打印本文   返回頂部   關閉該頁
    網友評論
     暫無評論
    答案
    公司簡介  |  聯系方式  |  幫助信息  |  友情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 豫ICP備10211513號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版權所有 © 2008-2017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只提供交易平臺,對具體交易過程不參與也不承擔任何責任。望供求雙方謹慎交易。 在線客服QQ
    国产偷窥女洗浴在线_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_67149中文无码久久_18HDXXXX国产在线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