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各地應根據當地社會經濟和資源狀況科學規劃出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養殖場(小區)和專業戶;現有養殖場要根據污染防治需要,配套建設糞污存儲、處理和利用設施;散養密集區要實行分戶收集、集中利用。根據單位土地面積生豬承載量確定生豬存欄規模,促進生豬產業和環境協調、友好發展。
2、出臺政策,實行補貼
政府應出臺相應政策,鼓勵開展糞污處理和利用,在設施建設、設備購置、處理和利用等環節,給予傾斜和資金補貼,減輕豬場負擔,提高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效果,緩解養豬生產給環境帶來的壓力。
3、穩定生豬存欄,保證市場供給
在傳統養豬業向集約化、規?;默F代養豬業過度的過程中,散戶和小規模養殖場退出是必然趨勢,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應采取相關措施彌補因散戶退出的空缺,穩定生豬存欄,保證市場供給。
4、加強防疫,確保安全
進一步加大豬瘟、口蹄疫、豬藍耳病以及豬流行性腹瀉等生豬重大疫病的防控力度,加強公共流通領域的獸醫防疫,堅決防止疫病傳播,確保生產和食品安全。
5、針對實際,分類指導和監管
調研數據顯示,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出欄比重占出欄總量的近40%,是全省養豬生產的主體,將這些豬場的主要問題解決好了,可同時兼顧養殖污染治理和養豬生產穩定的問題。
建議對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豬場在新品種、技術、設施推廣應用方面進行扶持和指導,確保生產穩定、市場供給。在糞污處理、利用和排放方面,進行嚴格監管,預防對環境造成污染
就四川省生豬養殖總量來說,未來將保持在年出欄7200萬頭的水平。在監管的重點上,500頭以上的規模企業將成為政府監管的重點。就結構上,在傳統養豬業向集約化、規?;默F代養豬業過度的過程中,散戶和小規模養殖場退出是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