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根據豬的不同生長和生理階段調整日糧的營養
豬的整個生長-發育周期對日糧營養的需要在不斷的變化,日糧營養的制定要不斷與之適應。
從出生起,豬的生理、消化、代謝、組織生長均在不斷變化。
乳豬日糧營養
生長、生理階段劃分越來越細:乳豬補料,斷奶過渡料(斷奶后一周內),保育豬料(2~3種),生長-育肥豬料(4~6種),后備豬料(2~3種),初胎妊娠母豬料(2種),經產妊娠母豬料(2種),泌乳母豬料(2種),公豬料。
一、哺乳仔豬補料
仔豬補料非常重要,越多越好,越早越好;
質量要求非常高,一般專業化的公司生產;
要求高的適口性,非常易消化,高質量控制,高營養含量;
哺乳仔豬補料配制的新思路;
哺乳仔豬補料的重點是一個“補”字;
在長期選育下,母豬泌乳量已經提高到10kg/d以上;仔豬生長潛力大幅提高,沉積的養分中蛋白質和礦物質元素比例大幅增加;
但母豬乳的成分基本沒有改變(沒有選育)。
母豬乳是絕對的高脂肪、高能量,相對的低蛋白、低賴氨酸!
母豬乳嚴重缺乏微量元素鐵、鋅、硒、錳;
根據少量的研究結果,哺乳仔豬如以母豬乳為唯一養分來源,嚴重缺乏鐵、鋅、錳、硒,可能缺乏銅;
鐵的缺乏可以通過注射鐵劑得到補充,鋅、錳、硒可能是限制性元素。
為什么母豬乳缺乏微量元素?可能是解釋:野豬和傳統養豬下,仔豬可接觸土壤,很容易從土壤獲得微量元素,母豬乳中的微量元素不是必須的。但現代養豬模式仔豬根本無法從土壤獲得微量元素。
哺乳仔豬補料的配制除了滿足高適口性,易消化、高質量、高營養含量外,重點補充母豬乳的限制性養分:蛋白質、氨基酸、鐵、鋅、錳、硒;
哺乳仔豬補料本身滿足其營養需要是不夠的!應當補充母豬乳的缺陷,即:高氨基酸、高鐵、鋅、錳、硒,以使仔豬的生長潛力充分發揮,增強仔豬活力和斷奶體重。
二、斷奶過渡料
斷奶后一周仔豬的生長情況對于整個生長育肥期的成績至關重要 。
斷奶后一周應當增重1kg以上。
如果斷奶后一周仔豬生長受阻,將嚴重影響整個生長育肥期的生產性能。
斷奶過渡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
仔豬這時處于生長能力、合成代謝能力特別強的階段,需要非常高的養分供應。
斷奶后一周的仔豬采食量非常低,一般100~150g/d。這就產生了一對大矛盾:非常高的養分需求與特別低的養分供應 。
在如此低的采食量下,能量不能滿足維持需要,仔豬在斷奶后的一周內損失部分體脂肪。但仔豬的體重一般仍然可增加100g/d左右,能量的負平衡與蛋白質的正平衡同時存在。
斷奶過渡期蛋白質和氨基酸攝入是決定因素
從表面上看,能量負平衡,能量是限制性養分。但在短期內(一周),仔豬可動員哺乳期間的體脂肪儲備用于體蛋白的合成代謝。
因此,氨基酸才是最限制性的養分。氨基酸的供應決定斷奶后一周內仔豬體蛋白的沉積量,從而也決定一周內的增重。
配制斷奶過渡料科學的方法
提高補料的蛋白質和賴氨酸含量(至少1.4%)。
要盡量增加斷奶后一周仔豬的采食量。
利用高可消化的原料(如高質量的血漿蛋白,乳清粉,魚粉等),通過加工處理(膨化等),科學的配制等綜合措施,克服斷奶后腹瀉問題。
保育仔豬日糧
從斷奶第2周到10周齡,一般飼養6周。這期間仔豬代謝、消化能力、適應能力變化很快,因此應當根據各個階段的特點配制2~3種日糧,不能一種日糧喂到底。
斷奶后的第2、第3周,仔豬的消化能力還是很低,要求配制的日糧含有高比例的乳制品,少量的高質量血漿蛋白,適量的優質魚粉,易消化的谷物。這階段的日糧成本比較高。
斷奶后第4、第5周,仔豬的消化、抗應激能力大幅提高,日糧配制可去掉血漿蛋白,大幅降低乳產品比例,可大幅降低日糧成本。
最后階段的仔豬消化能力已經很強,日糧主要由豆粕和谷物,少量魚粉即可,沒有必要再使用乳產品和血漿蛋白等昂貴的原料。
生長育肥豬日糧
生長育肥豬日糧如果按飼養標準需要配制2~3個日糧即可。國內許多規?;i場一般配制2個日糧,也有只配制一種日糧。
從30kg到100kg出欄。按照精細化飼養的要求,生長育肥階段要配制4~6種日糧,大概每飼喂3周更換一種日糧,盡可能滿足和適應不同生長階段豬的營養需要,達到降低飼料成本和提高效益的目的。
閹公豬的采食量略高于小母豬,而沉積蛋白質的能力略低于小母豬,因此,精細化飼養要求將小母豬和閹公豬分開飼養 。
妊娠母豬日糧
妊娠母豬在近4個月的妊娠期,營養需要變化巨大。在妊娠的前80天,胎兒和繁殖器官沉積的養分很少,主要是維持需要和母豬恢復膘情。對日糧蛋白質、氨基酸的需要很低,沒有必要配制較高的蛋白質日糧。
但妊娠80天以后,胎兒和繁殖器官的發育加速,在胎兒、胎衣、子宮沉積大量的養分,特別是蛋白質、氨基酸和礦物質的需要顯著增加,因此在妊娠后期有必要提高蛋白質、氨基酸和礦物質的水平。
妊娠期至少應當配制2種日糧。
初胎妊娠母豬應當與經產母豬分開飼養
第一胎妊娠母豬由于母豬本身還在生長,因此需要的日糧蛋白質和氨基酸比經產母豬高,按照精細化飼養的要求,要分開飼養,專門配制日糧。
分娩后一周泌乳母豬的日糧
產房母豬無論在生理、代謝還是營養方面都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
產房母豬日糧配制是豬日糧配制的難點,產房母豬日糧又至關重要。
不僅影響仔豬的生長發育,也影響母豬的泌乳、下一胎的繁殖性能,甚至影響母豬的終身繁殖力。
母豬分娩后1~7天,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
母豬分娩觸發了一系列的激素和代謝狀態的改變。分娩后母豬的可利用營養絕對優先用于泌乳。母豬的其他方面的需要(免疫、沉積等)都要為泌乳讓步。
當攝入可利用的養分有限時,母豬分解體組織來保證泌乳需要。這是進化的產物,為了保證后代的生存??赡荏w內的激素調節優先乳的合成,抑制其他需求。
分娩后的一周母豬特殊代謝狀況
在分娩后的1~7天,母豬乳含大量的蛋白質、脂肪和乳糖,特別是泌乳早期乳蛋白含量相對較高。
現代母豬的繁殖性能非常高,帶12頭仔豬很普遍,泌乳量也非常高。問題是母豬分娩后的1~7天,母豬的食欲很低,繁殖器官處于恢復期,消化能力也比較弱。
分娩后的1~7天,母豬自由采食量分別為:1.0、2.0、3.0、3.7、4.2、4.5、5.0kg/d。
由于這個時期母豬的采食量平均只有3kg以下,幾乎所有現代母豬均呈嚴重的能量和蛋白質負平衡狀態,母豬必須大量分解體脂肪和體蛋白,來滿足泌乳的需要。后果是母豬體蛋白和體脂肪大量流失,可能影響母豬的繁殖力。
蛋白質的攝入是關鍵
母豬脂肪的流失量取決于日糧能量的攝入。母豬在妊娠期儲備了相當的脂肪,短期的流失問題不大,流失的脂肪可以在下一個妊娠期再補充起來。
但體蛋白的流失后果嚴重。據研究,流失3kg體蛋白就會影響母豬的繁殖性能。在分娩后1~7天,如果按目前的飼養模式,母豬蛋白質呈嚴重負平衡。
分娩后一周專門日糧的配制
應當專門為分娩后一周內的泌乳母豬配制專門日糧。
這種日糧應當 是高蛋白、高賴氨酸、高消化率為特點。
為保持母豬的健康,可比一般泌乳母豬日糧適當增加麥麩的比例,也可添加小蘇打、抗菌藥物等,以保證泌乳母豬順利從妊娠過渡到泌乳。
這種精細飼喂模式,有利于減輕母豬泌乳早期的蛋白質流失,提高蛋白質的利用效率,提高泌乳力和乳蛋白產量,提高下一胎繁殖成績。
其他日糧
對于后備母豬、后備公豬、種公豬也應當配制相應階段的日糧,不應當用育肥豬日糧飼喂后備豬。
根據豬舍的有效溫度和采食量調節日糧營養
豬舍的有效溫度考慮了空氣溫度、風速、輻射熱損失等方面。
豬舍的有效溫度影響豬的能量需要和采食量,因此在配制日糧時需要將有效溫度考慮在內。
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豬舍,豬舍的有效溫度不同。一年4季,豬舍有效溫度相差很大:低于舒適溫度、舒適溫度、高于舒適溫度。
豬的臨界溫度
豬在干燥水泥地面、無風(0.15m/s)、群養、輻射表面溫度與空氣溫度相同的情況下,飼喂量為3倍維持時,臨界溫度如下:
當育肥豬的飼喂量或者采食量低于3倍維持需要的時候,生長育肥豬的臨界溫度提高估計
同體重和采食水平下的生長育肥豬的臨界溫度估計如下
豬舍有效溫度為15℃時,30-100kg豬不同DE攝入量下的生產性能估計 (設日糧DE濃度3.3Mcal/kg)
當豬舍的有效溫度進一步下降到10℃時,30-100kg豬不同DE攝入量下的生產性能估計如下
低于臨界溫度下的飼養策略
在非常低的有效溫度下,低DE攝入量導致的飼料轉化效率降低更為嚴重。因此,一定要避免這種情況出現。
解決的辦法:盡可能提高豬的采食量到3倍維持左右。但我國的規?;i場均存在各種應激因素,根據趙克斌的初步調查,生長育肥豬攝入DE一般達不到3倍維持的水平。攝入DE在2.5~3.0倍維持之間。
如果由于豬的應激水平較高,無論如何也無法提高采食量,應當適當提高日糧的能量含量。如果環境溫度低于臨界溫度,豬群的采食量又較低,絕不能采用低能量密度的日糧,這樣做反而會增加飼料成本。
在低于臨界溫度下日糧應當調整
當豬舍有效溫度明顯低于臨界溫度時,豬的能量消耗明顯增加。如果仍然按照溫度舒適條件下的標準配制日糧,日糧蛋白質和氨基酸就相對過剩。
有研究顯示,飼喂同樣蛋白質和氨基酸水平日糧,在低溫環境下尿N排出大幅增加(蛋白質過剩),說明低環境溫度下日糧的蛋白質和氨基酸水平需要適當降低。
建議生長育肥豬在不同有效溫度下的賴氨酸水平調整如下
30-60公斤階段
60-100公斤階段
建議妊娠母豬前期在不同有效溫度下的日糧賴氨酸水平調整
妊娠后期日糧蛋白質和氨基酸水平應當提高
總之,在豬舍有效溫度低于臨界溫度的情況下,生長育肥豬要盡可能增加能量的攝入。
可適當提高日糧的能量濃度。同時適當降低日糧的賴氨酸:能量比值。
這樣可降低飼料成本,提高豬場效益,同時可明顯降低豬舍氨氣濃度,對豬群的健康有利。
建議根據季節溫度的變化,及時調整日糧配制,達到最高利潤水平。
高溫季節應當適當提高日糧蛋白質和氨基酸的水平
在夏季高溫季節,豬的采食量減少,豬對能量的需要有所減少,但對蛋白質和氨基酸的需要沒有減少。
日糧蛋白質/能量比、賴氨酸/能量比適當調高是有利于克服熱應激的不利影響。熱應激最主要的不利影響是采食量下降,營養的攝入明顯減少。
因此,適當提高日糧的可利用養分濃度是有利的,能量的濃度應當適當提高,但氨基酸的濃度更應提高。
在熱應激環境下,低蛋白、低氨基酸日糧的不利后果更為嚴重。這時更要保持日糧氨基酸的平衡。
日糧配方應當根據季節進行調整
規?;i場一年4季經歷低溫寒冷、溫度舒適及高溫應激3個時期,不同地區這3個時期的長短可能不一樣。
只有在溫度舒適的季節才能按飼養標準配制日糧,其他季節日糧配制應當調整,不能一年4季只用一種配方。
大規模養豬企業,要精確評估豬舍的有效溫度,準確估計豬群的采食能力,不能照搬外國的飼養標準。只有不斷調整,才是生存之道。
根據所飼養的豬瘦肉生長潛力,調整日糧營養
我國養豬企業所飼養的豬,從瘦肉生長潛力非常高的現代高度選育品種,到瘦肉生長潛力非常低的地方品種都有。
對于高度選育的非常高的瘦肉生長潛力豬種,必須配制與之相適應的高蛋白、高氨基酸水平日糧,否則就限制瘦肉生長潛力的發揮。
而如果養豬企業飼養的豬種瘦肉生長潛力一般,就沒有必要配制高蛋白、高氨基酸日糧,反而造成浪費。
如果養豬企業飼養的是中國地方品種,依然采用瘦肉型豬的飼養標準配制日糧,可能結果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