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未來3-5年,我們要在全國養殖1000萬頭豬,一頭豬的利潤不低于150元。”11月3日下午的第四屆四川農業合作發展大會上,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透露了自己的“小目標”。具體的做法是,通過“公司+合作社/養殖大戶”模式由新希望集團提供仔豬、飼料、疫苗和具體養殖標準及貸款金融支持,最終回購育肥豬。四川是新希望規劃中的重要區域。
無獨有偶。11月2日,四川德康農牧科技公司投資30.3億元合作開發100萬頭“內江豬”、在宜賓投資75億元布局500萬頭生豬養殖及精深加工。幾乎是同一時間,溫氏股份宣布進軍四川,計劃在2019年形成年出欄600萬頭生豬養殖規模,雙胞胎集團則宣布在川布局500萬頭生豬養殖基地。
背景相同
散戶退場后市場空間亟待填充+當前養殖利潤大
川豬安天下。但近年來,隨著市場起伏,傳統的散養模式已難以為繼。“一頭豬能掙150元,利潤不低了。但一個農戶一年能養幾頭?他們能保證不出現瘟疫等意外嗎?又能有多大的抗風險能力?”劉永好一連串反問,道出了民企紛紛進軍川豬市場的背景——豬周期越來越難以預測,傳統養殖模式盈利空間越來越小。
自2011年開始,三年一循環的豬周期被一年內的波動替代。尤其是2014年豬市探底后,不少損失慘重的散戶開始退出。但豬肉市場的需求不升反降,尤其是高檔豬肉市場一路飚紅。
2014年后,川豬開始呈現產銷兩旺的現象。統計顯示,去年全省生豬出欄量突破7200萬頭,同期的豬肉市場也持續回漲。截至今年11月初,四川境內的豬肉批發價普遍高于20元/公斤。省農業廳監測,受玉米、稻谷、小麥價格下跌影響,從今年6月起,四川的豬糧比已穩定在8.5:1,遠遠高于6.0:1的盈虧平衡點,育肥場戶出欄一頭肥豬平均盈利曾一度高達七八百元。“單單是四川就有8000多萬人,散戶群體縮小后,市場空缺自然有人填充。”省委農工委相關負責人認為,巨大的市場供給空缺和相對客觀利潤空間,成為民企在川生豬養殖行業攻城略地最大的動機。
入場的民企巨頭們攜帶技術、資本和渠道優勢,更強調規?;?、標準化和高質量,也讓他們在這場豬市攻防戰中占盡先機。
記者注意到,包括新希望、雙胞胎集團、溫氏控股和德康農牧在內的四家民企巨頭負責人均提到:合作社/養殖大戶的規模不得低于500頭;必須按照企業提出的標準進行養殖;所有的生豬必須檢驗合格才能流入市場。
招數迥異
“賣出去人養”與“請他人養”誰將更勝一籌?
不過,在落子四川時,民企巨頭打出的具體招式并不盡相同。“我們跟新希望的模式很類似但并不完全一樣。”雙胞胎集團投資部部長溫濤說,雙胞胎集團與新希望都偏好“公司+合作社/養殖大戶”模式、飼料等由企業提供。
在3日下午的采訪中,上述四家民企負責人對于企業自建基地、與本地飼料企業合作方面均表示出相對克制的態度。
如此選擇背后,是基于成本控制的考量。溫濤說,受制于地形,在川自建巨型養殖場成本高、投資回收期更長。在相對規?;疤嵯?,把養殖環節交給四川本地企業/農戶是更好的選擇,“他們一有經驗二有場地。”而在正式布局養殖點前,各企業在川均有飼料生產基地。以雙胞胎集團為例,目前僅樂山的生產線每年可產豬飼料就達80萬噸以上。
但在其他環節,四大民企選擇卻并不盡相同。聽完劉永好的發言后,溫濤說新希望是“把仔豬賣給別人養,長肥了再回購”,而溫氏則是“請別人幫我養,豬始終是企業的”?;诖?,雙胞胎集團不會為合作社等提供更多金融服務,“養多養少,公司說了算。”而溫氏股份西南養豬公司經理鄭志豪則表示,公司除制定標準、提供技術服務外,不會刻意控制合作社的養殖規模,甚至“其他合作社養的豬如果質量夠好,我們也會同價收購”。
除此之外,在面對環保壓力時,各企業的選擇也不盡相同。鄭志豪說,溫氏股份在養豬同時,也把豬糞、廢渣回收利用視為企業主要贏利點。這意味著,溫氏股份將會配齊相應的回收機制和處理設施。而溫濤則表示,雙胞胎集團將會控制各養殖點的規模,控制排放量,避免觸碰“環保紅線”。“采取什么樣的模式不重要,重要的是適合企業現狀就行了。”省委農工委相關負責人提醒,在大舉進軍生豬養殖同時,民企也應做好市場預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