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豬中毒病普遍發生在世界各地,是當前危害養豬業生產的重要問題之一,它可因死亡、生產性能下降或者形成地方疾病而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中毒原因
引起動物中毒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個方面。
(1) 有毒植物:在收獲的時候一并混入加工的飼料中引起豬的中毒發生,或者誤食、采食有毒植物,比如黃花芽根等。
(2) 無機元素:由于無機元素在土壤或者飲水中濃度過高,被植物吸收再被豬采食引起 群發性中毒,成為地方病,如硝酸鹽中毒等。
(3) 動物毒腺:如河豚的內臟喂豬,引起豬中毒。
(4) 工業污染:指工廠的含毒廢氣、廢水與廢渣污染局部地區的牧草與水源,如氟及氟化物中毒。
(5) 農藥污染:如有機氟、有機磷殺蟲劑、滅鼠劑等,在殺滅的同時會污染飼草通過食物鏈導致豬中毒。
(6) 藥物使用不當,藥物過量,劑量或者濃度過大都會引起中毒。
(7) 飼料問題:含有抗營養因子的飼料,或者儲存過程中發霉引發豬中毒。
(8) 人為投毒:雖然屬于偶然事件,但是也在考慮注意范圍之內。
中毒機理
毒物的毒理作用和藥物的作用是一至的,毒物進入動物機體之后,通過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從而損害機體的組織以及生理機能,發生中毒現象。主要有:
(1) 局部的刺激作用和腐蝕作用,這主要是化學作用的直接損害。
(2) 阻止氧的吸收,轉化和利用,造成機體缺氧。
(3) 抑制酶系統的活性。
(4) 對亞細胞的作用。
(5) 放射性物質的毒理作用,主要是由于放射性物質的電離作用所產生的自由基團從而引起至毒作用。
中毒診斷
準確診斷中毒疾病至關重要,只有查明原因,才能夠采取有效的治療和預防措施,否則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診斷中毒疾病與診斷其它疾病一樣,需要多方面的證據,只有多種證據一致,才可以確診,不能夠僅憑借一種證據草率地做出結論,中毒診斷要求迅速、準確,在臨床實踐中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證據:
(1) 病史和發病現場調查:發現疫情后隨即向四周輻射地方,跟蹤復查,確切掌握病情分布和發病范圍.并對病豬編號,采樣備查.隨即走訪養殖農戶和當地干部,分析病史,追溯來源,按調查表逐項詳記。
(2) 臨床癥狀:中毒病的臨床癥狀是復雜多樣的,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養豬生產有了較快的發展。由于養豬業的發展,豬群的擴大,豬的疾病將逐漸增多,且復雜多樣,這不僅給養豬生產帶來影響,而且還直接危害人們的健康。
(3) 病理學檢查:病理學檢查對于中毒病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對于判定藥物毒性的性質與強度非常重要,在安全性試驗中具有重要地位。
(4) 毒物分析:毒物分析在診斷中毒病方面有很重要的價值,研究毒物的來源、性質、作用和中毒的條件、癥狀、診斷、治療、病理性損害以及毒物的測定等,離不開毒物分析。
(5) 動物試驗:即利用可疑物資用于實驗動物以證明其是否能夠產生與中毒病例相同的癥狀和病理變化。
中毒治療
毒物侵襲機體,導致機能狀態減弱或失調,甚至危及生命,阻止毒物對機體的繼續損害的主要措施有以下方面:
(1) 消除或減輕毒物損害主要系統(器官)所致的病理變化。
(2) 非特異性拮抗藥物的應用。
(3) 維護機體內環境平衡,減輕毒物的危害。
各種毒物的毒性及作用于機體的靶器官不同,有的可引起全身性中毒,有的可損害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血液系統、泌尿系統、心血管系統、生殖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等器官。某些毒物還具有致突、致癌、致畸作用。防毒技術措施主要分為以下幾方面:
(1) 暴發流行時的處理
應做好思想工作和組織工作,將病豬進行分類,即時收集資料,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及細菌學的檢驗工作,以明確病因。
(2) 對癥治療
及時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血壓下降者予升壓藥。高熱者用物理降溫或退藥熱藥。變形桿菌食物中毒過敏型。以抗組織胺藥物治療為主,如苯海拉明等,必要時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精神緊張不安時應給鎮靜劑。
(3) 抗菌治療
通常毋須應用抗菌藥物,可以經對癥療法治愈。癥狀較重考慮為感染性食物中毒或侵襲性腹瀉者,應及時選用抗菌藥物,如丙氟哌酸、呋喃唑酮、氯霉素、土霉素、慶大霉素等,葡萄球菌的食物中毒可用苯唑青霉素等治療。但抗菌藥物不能縮短排菌期。
(4) 加強護理,促進健康
保持豬舍安靜清潔,定時窗通風,定期進行空氣、地面消毒,晨間護理徹底細心,定時巡視,禁止期間飲用任何有毒物質,對于尚有食欲的輕微病癥應該給予少量的青綠多汁飼料和潔凈飲水。
中毒預防
(1) 健全防病防毒制度,采取領導、群眾、技術人員三結合的方針,充分發揮群眾力量,制訂切實可行的防病制度,并有專人負責督促檢查。
(2) 嚴格遵守有關毒物的保管和使用規定
(3) 堅持遵守飼料加工配制的操作規定,嚴禁發毒、變霉的產品食喂動物。
(4) 堅持工業三廢排放規則,實行污染物的總量控制,全方面統籌兼顧。
(5) 堅持養殖場所有的衛生標準,堅持衛生標準制修訂與實施并重。
(6) 注意自然物中的毒物,確切掌握中毒疾病的發生、發展動態以及規律,以便制訂切實有效的防治方案,給予貫徹執行。
(7) 提高警惕,加強安全措施,嚴格防止任何破壞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