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秋季仔豬腹瀉是目前集約化、規?;i場生產中常見的一種典型多病因性疾病,是引起仔豬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據調查,仔豬因腹瀉死亡占仔豬死亡總數的40%,給養豬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今天小編歸納出幾點防治仔豬腹瀉的技術措施,和養殖朋友們一起探討探討。
一、哺乳仔豬生理特點
1.生長發育快,物質代謝旺盛
仔豬出生時一般體重為1.2--1.5kg左右,21日齡時體重增加可達出生時4倍以上,仔豬的迅猛生長,是以物質代謝旺盛為基礎的。因此,仔豬對營養物質的需要,不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的要求都高,仔豬的培育應及早供給營養均衡的飼料。
2.消化器官發育快,消化機能不完善
仔豬的消化器官在出生時雖已形成,但結構及機能尚不完善。初生仔豬消化器官容積小,隨日齡增長而迅速發育和增大,由于仔豬消化器官生長發育迅速,對疫病抵抗力弱。胃液中又缺乏鹽酸,不能殺死隨飼料和飲水進入胃內的細菌。因此,在這個時期,仔豬易患胃腸疾病,導致腹瀉,甚至死亡。
3.大腦皮層發育不完全,調節體溫的能力差
豬是恒溫動物,一般通過自身的調節而保持體溫基本不變。初生仔豬由于大腦皮層發育不完全,調節體溫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差。仔豬由于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少,限制了物理調節體溫的作用。因此,對仔豬應做好防寒、保溫工作。
4.缺乏先天免疫力,易感染疾病
免疫球蛋白是一種大分子的球蛋白,由于豬胚胎構造復雜,限制了母體抗體通過血液傳給胎兒,因此,仔豬出生后,缺乏先天免疫力,只有吃到初乳后,從初乳中得到母源抗體,獲得被動免疫。所以,初生仔豬必須吃到足量且優質的初乳。
二、病因
引起仔豬腹瀉的原因復雜,常表現為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一般可分為傳染性因素和非傳染性因素。
1.傳染性腹瀉
各種傳染性因素引起
(1)病毒性腹瀉:主要包括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輪狀病毒感染等;
(2 )細菌性腹瀉:主要包括仔豬黃、白痢、仔豬副傷寒、仔豬紅痢、豬痢疾等;
(3)寄生蟲性腹瀉:主要包括球蟲感染、豬鞭蟲病等。
2.仔豬消化機能不全
(1)哺乳仔豬的消化器官發育晚,消化酶系統發育較差,消化機制不完善。缺乏條件反射性的胃液分泌,消化酶不足,胃腺不發達,不能分泌鹽酸。
(2)斷奶仔豬胃腸內環境的變化。
斷奶仔豬飲食變化,斷奶應激,降低了酶的水平,又因胃酸不足,胃蛋白酶減少,對飼料中蛋白質的消化率降低,消化不完全的飼料可使腸內致病性大腸桿菌等有害菌大量繁殖,最終因消化不良而腹瀉。
三、預防
1.加強保溫
秋冬季節晝夜溫差變化易發腹瀉,尤其水泥地面易使仔豬腹部受涼,誘發胃腸道蠕動加快以至痙攣,引起腹瀉。檢修好豬舍,不能有賊風。判斷室溫是否適宜的標準:仔豬分散均勻臥睡在保溫區內表示溫度適宜,若仔豬扎堆在一起表示溫度過低;若小豬遠離保溫區則表示溫度過高。
2.讓仔豬吃好初乳
初乳是新生仔豬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讓仔豬吃好吃足初乳,除及時補充能量、增強體質外,還可提高抗病能力,提高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在秋冬寒冷季節,初生弱小或活力較弱的仔豬往往不能及時找到乳頭吃奶,甚至被凍僵不會吃奶。
3.控制采食量
秋冬季節氣溫低,為了維持體溫,仔豬會本能性地加大采食量,易導致仔豬發生吸收不良性腹瀉。而剛斷奶的仔豬,受斷奶應激的影響采食量減少甚至會拒食,引發腹瀉。
4.斷奶前盡早補加教槽料
仔豬教喂一般在7-10 日齡開始,使仔豬在斷奶前胃腸消化系統功能得以加強,在仔豬保溫區進出口附近散放少量教槽料誘食,每天更換3-4次,保持飼料新鮮。2周齡后,將教槽料放入料槽,投放量以仔豬在4 h 內吃完為佳,少喂多餐。
5.加強母豬的飼養管理
母豬體質衰弱也會影響出生仔豬的體質,仔豬容易發生腹瀉。另外,母豬體質下降會影響到乳汁質量,影響哺乳仔豬,使哺乳仔豬發生腹瀉。生產中,要提高母豬日糧的營養濃度,顯著提高仔豬初生重及活力,減少弱仔弱胎,改善母豬泌乳質和量,減少仔豬腹瀉,母豬更健康,全面提高母豬的生產繁殖能力。
6.其他
仔豬在斷臍、剪牙、斷尾、去勢、剪耳等處理時,應避免過大應激,做好創傷處理,創傷處涂抹護舍安,快速止血,避免細菌感染。保持豬舍衛生,糞尿隨時清掃,舍內噴灑護舍安,給母豬及仔豬營造一個干凈舒適的生長環境,有利于豬群的健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