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二師兄”法力無邊。即便是大型央企養豬,利潤也要看肉價的臉色。
近日中糧肉食發布了招股說明書。計劃在香港主板上市,以發行價中位數計算,預計融資22.7億港元。中糧肉食是央企中糧集團旗下公司,主業包括:生豬養殖、鮮豬肉生產、肉制品和冷鮮肉進口等;旗下擁有家佳康和萬威客兩個肉類品牌。
作為中國第四大生豬養殖企業,中糧肉食目前擁有47個生豬養殖場,2個屠宰加工廠和2個肉食加工廠。
招股書顯示:過去幾年中糧肉食的生豬產能迅速擴張,從2013年底的134萬頭擴充到去年底的229萬頭,并將在今年底提升到350萬頭。小豬肉產品的銷售量也逐年攀升,從2013年的9.45萬噸增加到去年的12.78萬噸。
盡管養殖和銷售規模持續擴張,中糧肉食也難以避免“豬周期”的沖擊,盈利狀況受到豬肉價格的明顯影響。
招股書顯示:今年前四個月中糧肉食持續經營業務利潤為4.6億人民幣,這一階段正是國內豬肉價格迅速飆漲的時期。而在豬肉價格較低的2013年和2014年,中糧肉食相關業務持續虧損,虧損金額分別達到0.79億和3.49億。盈虧相抵,從2013到2015年中糧肉食持續經營業務的凈虧損額合計約2.19億元。下圖是面包財經根據官方數據繪制的豬肉批發價格指數:
伴隨著港股走強,過去幾個月香港市場IPO節奏明顯加快,包括郵儲銀行等大型央企在香港IPO,讓港股成為全球最大的IPO市場。
伴隨著深港通的即將開通,港股市場熱度持續回暖,恒生指數從今年2月份19000以下攀升到23000點上方。
但中糧肉食的上市時機恰逢豬肉價格回調。今年6月份之后,國內豬肉價格持續下跌,當前已經較高點下跌接近兩成。持續波動的“豬周期”帶來的利潤波動,是中糧肉食上市之后不得不繼續面臨的問題。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國和消費國,根據統計,2015年中國的豬肉生產和消費分別占全球的49.2%和50.2%。近幾年中國生豬養殖業的格局正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市場競爭、日益嚴格的環保要求和食品安全執法正讓大量中小養殖場和散戶退出市場。
農業部此前出臺的《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年)》披露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出欄500頭以上規模養殖比重要從2014年的42%提升到52%。
根據中糧肉食在招股書中披露的數據:去年下半年福建省關停及重建了超過13000家養豬場,浙江在2014年9月底前關停了約70000家生豬養殖場。大型養豬企業的市場份額持續攀升。
在中糧肉食之前,已經有多家養豬企業在A股上市,包括溫氏股份和牧原股份等。大型養殖企業上市,得到資本市場的“補血”,在很大程度上將提高生豬養殖行業的集中度。
但國內大型養殖企業也面臨著一個巨大的競爭壓力:海外廉價豬肉的沖擊。研究顯示:當前中國養豬成本明顯高于美國等農業大國,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飼料成本的差異。根據研究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從2010年到2015年玉米占生豬養殖飼料成本的56%—62%。
為了保護國內農戶的利益,中國采取玉米收儲的政策,國內玉米價格明顯高于國際價格,由此造成國內養殖成本偏高。
當前美國等國家豬肉價格遠低于中國,即便加上運費和關稅,依然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今年以來中國豬肉進口量猛增。
身為央企下屬公司的中糧肉食,坐擁全產業鏈優勢。香港IPO已經獲得中國人壽、海爾集團下屬公司等基石投資者的認購,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共同為中糧肉食“保駕護航”。
但養豬是個充分競爭的行業,上市之后的中糧肉食如何避免“豬周期”,降服任性的二師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