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一、養豬業面臨的挑戰
1、環保壓力持續攀升
目前,養豬環保成本30-40元/頭,畜牧業糞便年產量達6億噸,占比超過30%,種養循環不暢,養殖布局與資源承載能力不匹配。
2、資源約束趨緊。
限養拆除范圍逐步擴大,養殖用地審批難、蛋白飼料缺口大、實用技術人才短缺等因素,要求畜牧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飼料轉化效率、勞動生產效率。
3、國際競爭加劇。
與發達國家生產性能相比,MSY、PSY仍有一定差距。2016年我國豬肉進口約100萬噸,是2010年的5倍,占國內消費總量的2%。
4、動物疫病防控形勢嚴峻。
二、未來我國養豬業發展區域布局和主要任務:
1、重點發展區:河北、山東、河南、重慶、廣西、四川、海南7省(市),屬于傳統生豬主產區,養殖總量大、調出量大,可穩定我國豬肉供給的核心區域。
2、受限發展區:京津滬等大城市,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等南方水網地區。這些地區受資源環境條件限制,生產發展空間受限,未來區域養殖總量保持穩定。
3、堅持問題導向,轉型升級、綠色發展(兩大關鍵點),提供質優價廉的生豬產品。主要有:
(1)現代化種豬改良育種:生豬遺傳改良計劃;系統開展本土化選育,打造“華系”種豬品牌;促進生豬遺傳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
(2)飼料獸藥產業發展提升:加快發展酶制劑等新型飼料添加劑;提升獸藥產業集約化發展水平。
(3)標準化、集約化規模養殖開發:良種良法配套、設施工藝結合、增產增效并重、生產生態協調;大力發展適度規模養殖,著力推進生態養殖、清潔養殖;推行精細化管理,加強高效適用技術集成創新與推廣。
(4)廢棄物綜合利用:做大做強生豬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打通糞便無害化還田利用通道,促進有機肥就地就近綜合利用;建成病死豬無害化處理體系。
(5)加強生豬屠宰管理。集中屠宰、品牌經營、冷鏈流通、冷鮮上市。
(6)構建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堅持產管結合、源頭控制。
(7)推進產業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引導建立大型企業為龍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社會化服務為紐帶、適度規模養殖場為主體的產業體系;實施“互聯網+生豬”發展戰略;鼓勵龍頭企業、大戶、專業合作組織、經紀人建立社會化服務組織。
(8)強化疫病防控。進一步加強口蹄疫等重大疾病防控,統籌做好生豬流行性腹瀉等常見病防控指導。
三、主要政策措施:
1、畜禽標準化養殖項目支持對象為生豬出欄5000-50000頭,采取以獎代補方式,資金主要用于規?;B殖場標準化生產改造和產業技術提升。
2、良種補貼項目對購買使用優良種豬精液進行品種改良的養殖場戶給予補貼,新啟動優秀種豬補貼。
3、良種工程項目,資金主要用于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新品種(配套系)選育項目建設等,同時對具有基礎性、公益性的遺傳資源保護場、生產性能測定中心、遺傳評估中心、種公豬站等項目予以補貼。
4、生豬調出大縣獎勵政策,按因素法分配到縣。分配因素包括過去三年年均生豬調出量、出欄量和存欄量,因素權重分別為50%、25%、25%,對生豬調出大縣前500名給予支持,主要用于支持大縣生豬生產、流通等環節。
5、畜禽糞污綜合利用試點,探索適合不同區域特點的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模式,引導形成布局合理、規模適度、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糞便資源化利用機制。2016年納入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