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獸藥的作用是預防、治療和診斷疾病,除此之外,獸藥還兼具有調節動物生理機能、促生長和繁殖的作用,最終改善和提高動物的生產性能。
養豬離不開獸藥,但是要是完全依賴獸藥,則不僅養不好豬,還會造成養豬成本的大幅提升。在國內現在的規?;i場,按出欄一頭商品豬計算,疫苗和獸藥所占 的份額為60~150元。在相同飼養水平的前提下,每頭豬的藥費可能相差90元左右,在微利時代,這就是利潤。但這并不意味著藥費高的場生產成本一定高, 藥費低的場生產成本一定低。
豬場需要開源節流,將飼養成本限制在可接受的水平。這些成本包括飼料、疫苗、藥物、人工、水電、種豬的引進、豬舍等硬件設施的折舊等。不管用藥多少,藥品的價格多少,只要母豬的繁殖性能和商品豬的生長性能提高,就有可能使得每公斤增重成本降低。只有健康的豬群才能正常繁殖和生長,只有增加產出,才有可能降低飼養成本。一味地節省飼料、疫苗和藥物,往往會影響產出。錢是賺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
作為豬場獸醫或者管理者,不僅需要了解獸藥的基本知識,而且還要了解豬場疾病的發生規律,更重要的是要懂得飼養管理,并不斷改善環境條件,降低發病率。在能夠防病治病的 前提下,盡量少用藥。在保證成本不變的前提下,盡量提高豬的生產性能。即疫苗和藥物是豬場防病治病的工具,用好了,事半功倍;若用不好,則不僅不能防病、 治病,反而會大大提高豬場的生產成本。不要讓不良的用藥習慣“吃掉”豬場的利潤。以下是豬場常見的不良用藥習慣:
第一是觀念誤區
藥物的作是用于預防、治療和診斷的,但每種藥物都有其“適應癥”,還沒有“包治百病”的藥物。很多豬場老板、管理者或獸醫將藥物或疫苗當作保持豬場穩定 的唯一手段,認為用了疫苗就不會發病,用上藥物就能治好病,而忽略了最重要的飼養管理和環境條件的改善。與之相反的是,有些豬場,特別是小規模的豬場,認 為養豬只免疫好幾種疫苗就可以了,只要不引起死亡就行;或者過分強調治療,能治好一頭豬,花再大的代價也是值得的。
第二是用藥方法不當
藥物的給藥方法或途徑很多,如口服、注射、噴霧或者局部用藥等。每一種藥物都有其特性,需要根據其特點選擇給藥方法。在群體用藥方面,混飼或者混飲是最常用的給藥方法。
混飼給藥時。很多豬場存在攪拌不勻的問題,特別是小豬場,沒有專業的攪拌設備,還用原始的鐵鍬,在料車上或地面上攪拌。殊不知,飼養員的耐心是有限的,很少有人會按要求攪拌足夠的時間。后果就是有的豬吃不到足夠的藥物,預防治療效果不理想,有些豬吃到了過多的藥物,有可能引起中毒,特別是那些安全范圍比較窄的藥物。
飲水給藥時。沒有考慮到水質,更重要的是有些藥物水溶性不好,按專業的講更沒有考慮到藥物溶水后的穩定性。一方面浪費了藥物,耽誤了治療,另一方面可堵 塞水管。很多溶水的藥物,特別是抗生素是做成鹽的,在配伍時必須考慮藥物的酸堿性,以免同時加入飲水中造成中和,而影響到溶解度。飲水加藥還有一個常見的 錯誤,即全天給藥和分時給藥,全天給藥是指將全天的藥量加到飲水中;分時給藥則是將全天加藥的總量分一次或幾次加到飲水中,這在使用加藥桶混飲時易混淆或 者遺忘。一些水溶液中不穩定的藥物,最好分幾次混飲,以免失效。建議有條件的豬場安裝飲水加藥器。另外,同樣的產品,由于生產工藝不同,不同廠家的產品溶 解性、溶水后的穩定性差別很大,所以效果也有很大差別。
注射給藥雖是最準確的給藥方法,但根據藥物代謝動力學或者藥物的半衰期,有些藥物需要每天注射2~3次才有效,如青霉素等。有些豬場將抗生素溶液或預混劑溶解后給豬注射,可能不一定引起豬死亡,但注射液或注射劑的純度比預混劑高很多,濫用可能造成不可預料的損失。
藥物選擇。治療全身感染的藥物必須進入血液循環才有效,若選用途徑給藥,這些藥物應該使能夠經胃腸道吸收的,或者不被胃腸道破壞(如青霉素容易被胃酸破壞)。如氨基糖苷類藥物(新霉素、慶大霉素等)、粘桿菌素等混料或混飲是不適合用于全身感染治療或預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