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1雞痘
雞痘由鴿痘病毒引起,一般通過污染的飲水、飼料等經過創傷及黏膜感染,以夏、秋季節多發。皮膚型雞痘主要在雞眼瞼、喙、腳趾上形成灰白色的小結節,以后形成痘痂,如不及時診治,可繼發化膿,痘痂下有膿性分泌物,4天后痘痂自行脫落,留下疤痕。黏膜型雞痘主要發生在雞喉部,病雞表現采食困難,張口呼吸,開口后可見黏膜上有白色假膜形成,有惡臭,嚴重者喉部腫脹,致使呼吸困難,數天后因窒息或饑餓而死。剖檢可見患為黏膜型雞痘的病雞在喉部可見到灰白色結節,病程長的可見融合性白色、淡黃色假膜,剝落后可見到出血性潰瘍面。
治療時將患部痂皮小心剝離,痂皮含病毒不可隨意棄置,患部皮膚涂碘酊或魚石脂軟膏,口腔病變涂碘甘油,加強管理,防止雞體表皮膚及黏膜外傷,做好防蚊滅蟲工作,做好雞舍、運動場地的清潔衛生工作。加強雞群的飼養管理,對病雞隔離,雞舍進行徹底消毒。保證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需要,減少應激因素,提高雞的體質,增強抗病能力。
2腺病毒感染癥
腺病毒常與大腸桿菌或球蟲混合感染發病,每年的2~7月是主要流行季,本病全年皆會感染發病,尤其多發于春夏冷熱交替時,傳染速度快。賽鴿出現嘔吐,消化停滯,病況較輕者仍能進食,但消化速度很慢,排出的糞便含病原菌,多發生在賽鴿歸返后,潛伏期3~5天。病鴿發病后呈現脫水現象,體溫上升,體重減輕,排綠色水便、粘便或血便,嚴重者2~3天內急性死亡。剖檢可見肝臟、腸管、脾臟出血,切片可見嗜酸性或嗜堿性核內包涵體。
本病尚無疫苗,平時應做好預防工作,注意雞舍通風、干燥并進行定期消毒。腺病毒多并發其他疾病,尤其是鴿副傷寒,因此發生此類疾病,除進行腺病毒的預防外,要對副傷寒進行預防。
3I型副粘病毒病
本病是由雞I型副粘病毒引起,該病死亡率較高。病雞表現神經癥狀、搖頭、常出現腹瀉,藥物治療無效,剖檢可見雞腺胃有出血點,腸黏膜出血,腦炎。
用0.3%過氧乙酸帶鴿噴霧消毒,0.5%過氧乙酸棚舍、環境消毒,也可用碘型消毒劑。用鴿I型副粘病毒滅活苗預防注射、胸肌注射,注射時宜慢不宜快,每只注射0.5毫升,一般在雞30天后注射,先健康雞后病雞。一旦確診發生雞瘟,尤其表現神經癥狀病鴿應及時。雞I型副粘病毒滅活苗注射后一般15天產生免疫力,免疫期6個月。
4皰疹病毒感染
雞皰疹病毒Ⅰ屬于皰疹病毒科,當母源抗體不能保護雛鴿免于感染,或導致帶毒者體質下降時,出現臨床癥狀。急性型,臨診時可見病雞經常打噴嚏,結膜發炎。鼻腔被粘液已變成黃色的肉阜堵塞。慢性型的癥狀與繼發感染有關。如果最初的病毒感染并發了雞毛滴蟲、繼發毒形體或細菌性侵入就可能觀察到鼻竇炎和嚴重的呼吸困難。剖檢可見口腔、咽部和喉部的黏膜充血,嚴重病例,可見黏膜表面有壞死病灶和小潰瘍灶。咽部黏膜可能覆蓋若干層白喉性薄膜。當病毒感染呈全身性時,肝臟有壞死性病灶。若并發細菌感染,氣管內有干酪樣物質,有些病鴿出現氣囊炎、心包炎、鴿慢性呼吸疾病等。在局部感染時,可見雞咽部和唾液腺、復層鱗狀上皮有局灶性壞死。病灶內細胞呈現不同階段的變性壞死,相鄰上皮細胞內有核內包涵體。大病灶可能延伸形成潰瘍,喉和氣管的上皮也具有相似的病變。全身性感染的雞發生肝炎,肝臟的許多細胞內有核內包涵體,脾臟和腦也有病變。
初次感染的雞成為無癥狀的帶毒者,并且可能排毒,滅活的佐劑苗及弱化的疫苗能夠降低感染后雞出現的初次排毒和臨床癥狀,但是,弱化疫苗和滅活疫苗不能防止帶毒者的出現。不過,免疫確實能夠防止自發的病毒排出,所以有助于控制病毒的擴散。
5輪狀病毒感染
本病是病毒性腹瀉,以雞萎頓、厭食、嘔吐、腹瀉和脫水、體重減輕為特征。本病病原為輪狀病毒,屬呼腸孤病毒科輪狀病毒屬。病毒主要存在于雞腸道內,隨糞便排出污染飼料、飲水、墊草和土壤,經消化道傳染給其他鴿體。痊愈后可以再感染本病普遍存在,多發生在秋、冬季和早春。特別是寒冷、潮濕等應激因素,飼喂不全價的飼料或有其他疾病對本病的發病程度和死亡率有較大影響。發現本病后對雞舍加強衛生清潔、消毒、保暖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