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雞馬立克氏?。∕D)是由雞馬立克氏病病毒引起的雞淋巴細胞增生性腫瘤疾病。其特點是在雞外周神經、性腺、虹膜、各種臟器、肌肉和皮膚出現淋巴樣細胞、單核細胞的浸潤和增生及腫瘤的形成。
雞馬立克氏病病毒(MDV)歸屬于皰疹病毒科。MDV在流行過程中經常出現變異毒株,其共同特點是毒力比一般毒株強,有極強的腫瘤性,用HVT免疫的雞不能阻止其致瘤性。MDV分3個型,Ⅰ型為致病性強毒株及其致弱毒株,Ⅱ型為無致病性的自然弱毒株,Ⅲ型為火雞皰疹病毒(HVT),此型病毒本非MDV,但因與雞馬立克氏病關系密切,故將其劃分在馬立克氏病毒型內。
1流行特點
雞是主要的易感動物,年齡越小易感性越強,雞性成熟以后一般不再感染發病,故稱有年齡抵抗力。不同的品種在發病上差異較大。母雞較公雞更易感,火雞、野雞、鴨、鵪鶉、天鵝、鷓鴣等禽類也可感染,但發病較少。病雞和帶毒雞是主要傳染源,雞只一旦感染后,不管發病與否,常為長期持續性帶毒。經疫苗免疫的雞也可再感染強毒,并可長期帶毒。病毒主要經脫落的羽毛囊上皮排于外界,主要經呼吸道感染。
本病的傳染性很強,病毒一旦傳入雞場,如不采取嚴格措施,雞群在性成熟之前,幾乎全部被感染,但發病率的變化幅度很大,隨流行病毒的毒力,雞的品種、年齡等因素而定,有時幾乎無發病雞只,有時發病率可多達50%或更高。如不考慮飼養年限,本病的致死率基本是100%。
2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
本病的潛伏期難以確定,人工感染3~4星期后出現癥狀,自然感染難以確定,雞群多在10~20周齡時發病。根據受侵組織器官的不同,可將本病分為神經型、內臟型、皮膚型和眼型4種病型。
神經型。雞外周神經受侵,以坐骨神經叢、臂神經縱、腹腔神經叢、前腔系膜神經叢、內臟大神經叢和頭頸部神經多見,隨受侵神經的不同癥狀各異。常見的癥狀有雞肢翅麻痹下垂,頭下垂或頭頸歪斜,腿麻痹,常出現一腿平直向前而另一腿平直向后的劈叉姿勢,嗉囊麻痹擴張,鳴叫失聲,呼吸困難,下痢。病理變化為上述神經纖維腫脹,灰白或灰白黃色,橫紋消失,對稱神經常受侵程度不一。內臟型。雞經常受侵的組織器官有卵巢、腎、脾、肝、心、肺、胰、胃腸、肌肉等。器官組織中可見大小不等的腫瘤塊,呈灰白色油脂狀。有時呈彌漫性細胞增生或浸潤,致使整個器官腫大,色澤變淡,質地發脆。法氏囊一般萎縮、增生或浸潤的細胞為小、中、大淋巴細胞、成淋巴細胞、MD細胞和原始網狀細胞。臨床癥狀隨受侵器官和組織的不同而不同,有的病雞急性死亡,多數逐漸消瘦、衰弱而死。皮膚型。雞羽毛囊腫起,呈灰白色結節狀,嚴重者結節可融合在一起。眼型。雞虹膜失去正常色澤,變為灰白色,或出現灰白色斑或環,瞳孔邊緣不整并逐漸變小,病雞視力下降或失明。每只病雞可能只表現1種病型,也可能具有2種以上病型。我國流行的MD以內臟型和神經型為主。
3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肉眼病變可以初步診斷或懷疑,借助于組織學病理檢查可以確診。本病應注意與雞淋巴白血病的鑒別。病毒分離的上選病料是腫瘤組織,但應保證病料中是細胞存活的,否則不能分離出病毒。此外,也可采取羽毛囊上皮作為分離材料。分離到病毒說明雞感染了MDV,不能肯定是否患了MD。血清學檢查方法主要是瓊脂擴散試驗,可以用已知抗原檢查血清樣品中的MD抗體,亦可用已知抗體檢查羽髓中的MD抗原。
4免疫接種
目前我國使用的疫苗有3種,即由致弱毒株制備的Ⅰ型疫苗,由自然弱毒株制備的Ⅱ型疫苗和由HVT制備的Ⅲ型疫苗。Ⅰ型疫苗和Ⅱ型疫苗屬同源疫苗,免疫效果較好,但屬細胞結合型疫苗,需要在液氮中保存和運輸,故使用極不方便。Ⅲ型疫苗屬異源疫苗,已制成凍干制劑,保存運輸方便,目前在我國廣泛使用。在有變異MDV流行的地區,Ⅲ型疫苗免疫保護效果極差,需要使用由Ⅱ型、Ⅲ型組成的二價疫苗或由Ⅰ型、Ⅱ型、Ⅲ型組成的三價疫苗。MD的免疫程序很簡單,雞在1日齡時肌肉注射1次即可,但應特別注意2個問題,一是疫苗在稀釋后應盡快使用完。二是免疫后2星期內隔離飼養,絕對避免強毒感染,如在疫苗免疫力建立之前感染了強毒,免疫效果大大降低,甚至導致免疫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