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育成肉雞又稱為青年肉雞是指育雛結束后的中雛和大雛,即7~20周齡的肉雞。育成肉雞仍處于生長發育比較旺盛的階段,體內各種器官發育基本完善,機能基本健全,特別是肌肉和骨骼生長迅速。為培育適應性強,健康強壯,生長發育整齊,繁殖體況良好的后備高產肉雞群,必須加強飼養管理。
1脫溫和分群
脫溫也稱為離溫,是指雛雞生長到4~6周齡時,基本長出新羽,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此時要逐漸停止給溫。一般在早春育雛,離溫可在6周齡左右施行;在晚春或初夏育雛,離溫可在3~4周齡施行。具體何時離溫,各地要根據育雛季節、外界氣溫及雛群體質狀況等靈活調整。但是不能突然停止給溫,要有個過渡時期,要每天逐漸減少給溫次數,直至實現完全脫溫,過渡期一般持續1星期左右。
無論選擇籠養還是平養,都要根據肉雞的公母、強弱、大小分群飼養,開始時每平發米飼養10~12只,隨肉雞生長,每平發米逐漸減少到6~8只,以每群300~500只肉雞為宜,但要定期對群與群之間進行調整,促使全群基本均勻。
2溫、濕度管理
1~2日齡,雛雞背處的溫度要施行“冬5夏3春秋4”的規律進行施溫,即冬季控制在35℃,夏季控制在33℃,春秋控制在34℃;7日齡時,要保持在30~32℃,之后每天降低0.3~0.5℃,到42日齡保持在20~22℃。無論是采取籠養還是平養方式,同一平面上的溫度從熱源中心到外周要求分布呈階梯狀,即離得越遠溫度越低,但控制在1~2℃的相差范圍,供不同體質的肉雞尋找到與之相適應的一個溫度環境。育成期溫度要控制在15~28℃,當舍溫過低或過高時,雞群會出現食欲減退、飼料利用率降低、活動力下降、精神不振等現象。生產實際中,夏季應做好降溫工作和冬春做好保暖工作,尤其是肉雞在3~7月份育成,最好采用風機縱向負壓通風。
舍內溫度適宜時,相對濕度應控制在是60%~70%。如果濕度過低,如達到17%以下,會導致育成肉雞皮膚干燥,羽毛裂亂,還會增加舍內灰塵量,引發呼吸器官病變。如果濕度過大,會導致肉雞羽毛污穢,尤其是溫度較高時,阻礙雞體蒸發散熱,導致體內積熱,造成熱射??;溫度較低時,空氣中水汽導熱性及容熱量增大,肉雞過多失熱,容易受涼。
3 營養水平與飼料配方
育成肉雞的消化機能基本健全,肌肉和骨骼發育均處于旺盛時期,且采食量逐漸增加。這個階段的營養水平要與雛雞存在較大區別,特別是要逐漸降低蛋白質水平,也要降低能量,否則會導致大量脂肪積聚,造成體況過肥,對成年后的生產性能造成影響。育成肉雞日糧要分成兩個階段進行配制,育成前期,即7~14周齡時,日糧代謝能11.49MJ/kg,含15%粗蛋白質,1.70%鈣,0.6%磷,日糧配方是54.13%玉米面、10.0%小麥麩、7.0%高粱、10.0%豆餅、5.0%大麥、6.0%葉粉、2.5%骨粉、5.0%魚粉、0.37%食鹽組成;育成后期即15~20周齡,日糧代謝能11.28MJ/kg,含13%粗蛋白質,0.9%鈣,0.5%磷,日糧配方是47.13%玉米面、15.0%小麥麩、10.0%高梁面、12.0%大麥、4.0%豆餅、7.0%葉粉、2.5%骨粉、2.0%魚粉、0.37%食鹽組成。另外,飼喂過程中要添加適量的微量元素和多種維生素,從而滿足育成肉雞生理需要。
4 限制飼喂與日常管理
限制飼喂的目的是淘汰病弱雞,節約飼料,適當延遲性成熟,促使肉雞性成熟同期化和適時化。育成肉雞在自由采食的條件下,除夏季外都有采食過量的現象,既導致經濟受損,還會引起肉雞大量積蓄脂肪而超重,容易形成脂肪肝,死亡率高。限制飼養可采取限量飼喂、限時飼喂和限質飼喂,限量飼喂指肉雞一般飼喂正常采食量的80%,限時飼喂可分為每星期限制飼喂和隔天限制飼喂,限質飼喂一般很少采用。具體限飼方法要根據雞群實際狀況進行選擇。限制飼喂過程中,要隨時抽測肉雞體重,并根據抽測結果確定是否繼續實行限飼或者限飼量。
日常管理,肉雞每星期或隔周抽樣稱量體重,據此對飼養管理方法進行分析,確定是否得當,并及時進行調整。設備運行情況要經常檢查,確保照明設備清潔。制定合理、科學的免疫計劃和程序,并按計劃進行防疫、投藥、消毒工作,尤其是育成前期要加強預防法氏囊病。為有效預防疾病發生,不僅要按期接種疫苗,日常衛生管理也要加強,及時更換墊料、清掃雞舍,嚴守進行消毒。肉雞育成階段要進行適量運動,并可因地制宜采用適宜的運動方式,有條件的可利用房前屋后、果園、草坡等地方進行放牧,沒有放牧條件的則可在運動場上面鋪層砂子或在運動場中設置砂浴池,供肉雞進行沙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