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1 接雞前的準備
肉仔雞飼養最好采取全進全出,當雞群全部售出后,應及時清理雞糞并堆垛噴濕,封蓋好塑料布進行發酵殺菌。徹底清掃雞舍,然后全面噴灑0.j%過氧乙酸或2%~3%氫氧化鈉進行消毒,再用甲醛消毒封閉備用,一般空舍時間要在7d以上。此外,要清理干凈雞舍周圍的糞便、雞毛等雜物,并鋪灑石灰粉進行消毒。下次進雞前1~2d使雞舍進行升溫,溫度達到31~33℃則可準備接雞。
2飼養方式及飼喂
肉仔雞可采用網上平養、厚墊料地面平養、籠養和籠養與厚墊料地面平養相結合四種飼養方式,養殖戶可根據自身實際條件進行選擇。網上平養通常是使用竹竿網床或塑料網床,該飼養方式便于管理,降低消化道疾病、胸囊腫和球蟲病的發生率,且飼養密度相對較高,但是需要較大的設備投資和維護開支。厚墊料地面平養所需的設備投資少,簡便易行,節省勞力,降低胸囊腫的發生率,減少肉仔雞殘次品,但是雞只占地面積大,較難控制球蟲病的發生,且需要較大的藥品和墊料開支。
雛雞初飲2h后進行開食,一般選擇在雛雞出殼后24~36h進行開食,最適合開食的時間是在有60%~70%的雛雞能夠隨意走動,并出現啄食行為時進行。開食前3滅最好選擇過篩的全價破碎顆粒料作為開食料,或使用拌濕的粉料作為開食料。為誘使雛雞啄食開食料,可在開食料中加入一些香味劑。開食料要均勻撒布在塑料布上,通常每2h飼喂1次,每次的飼喂量以雛雞能夠在30 min內吃干凈為宜。從4日齡開始,要逐步過渡到使用飼槽飼喂,7~8日齡后完全使用料桶飼喂。飼喂要少喂勤添,正常情況下,1~15日齡的肉仔雞每天飼喂6~8次,每次間隔3~4h。16~56日齡每天飼喂3~4次,每次喂料量應隨雞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飼喂一般采用全價日糧自由采食的方式。
3 環境調控
雛雞出殼后的體溫中樞發育不健全,較成年雞體溫低5。C左右,7~lOd后體溫才能夠接近成雞,到3周齡才能進行體溫調節,從而具有御寒能力。肉仔雞生產水平的高低,首先由雞的內在遺傳潛力決定,而其所處的環境的適宜程度與生產潛力的發揮有密切的關系,溫度對肉雞的健康生產和飼料利用均有影響。溫度過高,雞出現呼吸困難,張口呼吸,容易引發呼吸道疾病,降低采食量,增加飲水,導致生產緩慢;溫度過低,雛雞不能夠很好地吸收卵黃,引發呼吸道疾病,消化不良,增加飼料消耗量,導致飼料報酬降低。1周齡肉仔雞雞舍的溫度應控制在33~35℃,2周齡29~31℃,3周齡在26~29℃,4周齡在23~26℃,5~7周齡在21~23℃。
肉仔雞的正常發育受環境濕度的影響,通常情況下雞舍內的相對濕度不應低于40%和高于80%,濕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嚴重危害肉仔雞生產。育雛的前3個星期,雞舍內的濕度應控制在65%~70%,如果濕度過高,要進行通風排濕;濕度過低,可用噴霧灑水方式補充或灑水增濕。通風換氣能夠使舍內的污濁空氣適當的排除,換進外界新鮮空氣,提高舍內氧氣含量,同時能夠調節舍內的溫度和濕度,降低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增加采食量,促進生長發育。
4衛生與免疫
肉仔雞生理機能未發育完善,易受各種應激因素影響而發病,加上集約化飼養容易造成禽舍光照和通風不好,滋生寄生蟲和病原微生物,舍內有害氣體濃度提高,都會造成肉仔雞患病,而且一旦發病,疾病會快速蔓延,大數量發病,不易治愈,死亡率高。
肉仔雞一般6~7星期出欄,飼養周期較短,因此要重于防病。首先,要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主要包括全價營養、計劃免疫、環境消毒、藥物添加、減少誘因等方面;其次,要了解疾病發生的規律和藥物的性能,選用正確的藥物,確定合適的劑量,嚴格掌握用藥的時機和期限,采用聯合用藥和交叉式用藥等方式,切忌造成肉仔雞雞肉中出現過量的藥物殘留。根據當地疫病流行情況,本場的實際情況和雞群的母源抗體水平制定正確的免疫程序,保證免疫接種疫苗的質量。1日齡肉仔雞將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二聯苗和新城疫多價油苗點眼、滴鼻或頸部皮下注射;8--10日齡將法氏囊雙價苗點眼、滴鼻或3倍量飲水;18日齡將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二聯苗3倍量飲水;25日齡將法氏囊多價苗3~4倍量飲水;32日齡將新城疫Ⅳ系苗4倍量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