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雞馬立克氏病也稱為雞麻痹癥,屬于世界性常見的病毒性傳染性疾病,2月齡以上的雞群感染發病的情況較多。雞群如果未進行免疫或者是免疫失敗,給飼養戶造成的經濟損失比較嚴重。
1 傳播途徑
雞馬立克氏病病毒屬于皰疹病毒,強毒株如果存在于雞只的內臟、皮膚和肌肉中會引起腫瘤;弱毒株可引起外周圍和性腺的病變;毒力特別強的毒珠可使接種火雞皰疹病毒疫苗的雞群受不到保護;自然弱毒株感染的雞群不見肉眼可見病變,但是對于雞馬立克氏病具有免疫保護效果。該病能夠直接或間接的在雞群中進行流行傳播,空氣、病雞的分泌物與排泄物、帶毒的種蛋都可以對該病進行傳播,傳播該病的主要媒介是蚊子、虱子、螨蟲等吸血昆蟲等。大齡雞群對于該病的易感性比較低,母雞的易感性不如公雞的易感性強。
2 臨床癥狀
雞馬立克氏病主要分為神經型、皮膚型、眼型和內臟型共4種類型。神經型患雞的特征性臨床表現是運動障礙,1肢或2肢不全麻痹,走路搖晃,并且1條腿向前伸另1條腿向后伸,如果疾病進一步發展,可見患雞徹底不能行走而蹲伏在地面。侵害雞只的頸部神經時導致頭部下垂或呈歪脖的狀態。如果侵害患雞的臂神經時,會導致其翅膀下垂。若侵害雞只的迷走神經可見其嗉囊麻痹,呼吸受阻。皮膚型患雞病灶由淋巴樣細胞形成的結節,大腿部、頸部、軀干背面粗大羽毛的毛囊增大,形成瘤狀物。當眼球的虹膜受到侵害時,病雞虹膜正常色素消失,呈同心環或斑點狀,以至變為彌漫性的灰白色,瞳孑L邊緣不整齊,嚴重時瞳孑L只有針頭大小,病雞可能失明。
內臟型常侵害幼齡雞,病雞出現單個或多個淋巴性腫瘤灶,可發生在卵巢、肝臟、心臟、肺臟、脾臟、腎臟、胰臟、腸系膜、腸壁、骨骼肌等處。根據病雞的特征性麻痹癥、消瘦、病理變化,進行綜合性診斷。確診可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和血清學試驗,常用的血清學方法是瓊脂擴散沉淀試驗。
3 綜合防治
盡量避免雞群受到應激刺激,雛雞接種馬立克氏病疫苗應該在其出殼后的24小時內進行,免疫接種用的疫苗稀釋后要在1小時內用完,免疫后的雛雞會產生相應的免疫能力。如果增加蝕斑數雞群的免疫效果會更佳。立刻淘汰雞群中的馬立克氏病患雞,對其進行焚燒深埋的處理措施,以徹底消滅傳染源。馬立克氏病的最易感雞群為雛雞,所以接種馬立克氏病疫苗應該在育雛階段,而且要與成年雞隔離飼養。每年對雞舍、設備、籠具等都是定時的采取徹底消毒措施,按時進行藥物驅蟲、驅虱程序。雞群盡量采取自繁自養的飼養方式,并且堅持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引進種雞或者是在買進種蛋時,堅決不要在馬立克氏病流行的雞場進行購買,購買回的種蛋必須進行嚴格徹底的消毒,隔離飼養種雞,一旦在雞群中發現病雞最好采取全群淘汰的制度。
飼養場的環境衛生與消毒工作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其中孵化場的衛生與育雛雞舍的消毒措施是應注意的重點方面,避免雛雞發生早期感染的情況。強化飼養場的飼養管理措施,改善雞群的生活環境,盡量保證雞只的抵抗力得到提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預防該病的發生。始終貫徹自繁自養的制度,飼養場在購入雞苗的同時要避免病毒的帶入。堅持全進全出的原則,不同日齡的雞只要飼養在不同的雞舍中。減少雞群受到應激因素的刺激,預防雞群發生免疫抑制的疾病,保證雞群不受傳染性法氏囊病、傳染性貧血病毒病、網狀內皮組織增殖病等的感染。如今我國主要是采用進口疫苗和國內生產的疫苗給雞群進行免疫接種。
如果在雞群中發現馬立克氏病患雞,要立即對其進行撲殺并且采取深埋的處理措施,用“消毒王”對雞舍和用具進行徹底的噴灑消毒,用3%的燒堿液噴灑消毒雞舍的地面,飼料中多種維生素的用量應該適當的增加,同時在飼料中添加0.03%的強力霉素粉,防止繼發感染。
雞舍環境要盡量保持清潔衛生,雞場內凹凸不平、易積水藏污的坑洼應該盡快的填平,排水排污溝渠要及時進行疏通并且將污水和污物清除干凈,防止雞群誤飲。做好消毒滅源工作,對雞舍墻壁、地面以及整個飼養場地采用3%燒堿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消毒。雞群的飼料中營養成分應適當的提高,并且適當的添加硒,對于雞群抵抗腫瘤疾病的能力具有提升效果。飼養戶在選購雞苗時,雛雞的馬立克氏病免疫注射工作必須做好,二次免疫應該在雛雞的12~13日齡進行,以保證雞群的整體免疫水平。
采取自繁自養的飼養模式,避免新選購的雞苗自身帶有的病毒一同帶進原雞舍。堅持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日齡不同的雞群分開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