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1流行病學調查
夏季氣候炎熱時容易發生:在我國大部分北方地區,在溫度較高的6~9月份蛋雞容易發生該病,且隨著溫度的上升,發病率也會有所升高,尤其是當溫度突然升高時更容易發病,甚至引起連同周邊的全部雞場同時發生。
青年產蛋雞容易發生:高產蛋雞一般在150~300日齡容易發生該病,此時處于產蛋上升期的高峰期,特尤其是在雞群產蛋率達到40%~70%時,死亡數量最多。該病通常在產蛋上升速度較快的雞群容易發生,產蛋高峰之后基本不會再發生。
夜間容易發生:病雞通常在夜間會突然發生死亡,且在當天22時到第二天凌晨2時容易發生。
2 發病原因
運動不足:蛋雞采取籠養方式,由于只有較小的活動空間,使其缺乏運動,無法在籠中正常蹲伏,再加上網眼又較大,且為斜坡狀,使趾部無法均勻受力,造成腿部骨骼、肌肉發育不良,從而引起疲勞癥。日糧營養失衡:由于籠養蛋雞無法與地面直接接觸,使某些機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無法從自然環境中攝取,只能夠全部來自于飼料。因此,當飼料中缺乏某些營養物質或者配比不當時,就會導致機體必須動用體內的某些物質才能夠產蛋,從而造成機體肌肉萎縮,無法站立。當飼料中鈣含量過低或磷含量過高時,導致機體減少吸收鈣量而造成缺鈣。
飼養環境較差:籠養蛋雞始終在雞舍內,很少有機會接受陽光照射,無法通過自身合成維生素D,使機體對鈣的吸收受到影響,造成缺鈣。
飼喂方式不合理:在炎熱夏季,雞群飼養方式依舊不改變,即每天進行3~4次飼喂,且常常在高溫時添料,必然會使雞的心臟負擔加重,導致心力衰竭,從而發生死亡。
3 臨床癥狀
最急性:蛋雞白天精神狀態和采食狀況完全正常,沒有表現出發病癥狀,但次日早晨發現死于籠內,尤其是部分剛開產較短的蛋雞具有最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且發病到死亡極其快速,泄殖腔突出是突然死亡的蛋雞所表現出的最明顯癥狀。
急性:因蛋雞始終飼養在狹小的籠內,沒有足夠的自由活動空間,通常保持站立狀態,從而容易造成雞疲勞。病雞開始精神和采食正常,但多呈側臥狀態,隨著病情發展,腿、翅軟弱無力,嚴重時甚至能夠造成骨折和癱瘓,同時蛋品質和產蛋率降低明顯,有些蛋殼褪色,且增加軟殼蛋數量。
慢性:病雞初期正常,通常年齡較大的產蛋雞易發。因蛋雞年齡過大,對鈣、磷的吸收利用有所下降,造成蛋殼變薄,最后變成軟殼蛋,同時產蛋量也會明顯降低,容易發生骨折,胸骨出現變形,腺胃黏膜糜爛,肺臟水腫充血,少數病雞會發生慢性死亡。
4 病理變化
最急性:剖檢病死雞,發現體況較好,胸骨和肋骨發生變形,脛骨和股骨出現自發性骨折,心臟擴張并積有液體,肝臟明顯腫大,喙、龍骨、爪變軟,卵泡出血,輸卵管黏膜充血,而其他臟器沒有出現明顯病變,輸卵管內一般有卵黃。
急性:病雞肉質和骨骼都發白,且上面形成微細血管紋斑,心包有較多的積液,脾胃形成潰瘍,骨骼變脆、變薄,容易發生骨折,翼骨、腿骨和胸骨出現變形,病情嚴重的會扭曲變形,甚至發生骨折,少數病雞在泄殖腔處發生環狀出血。
慢性:病死雞的實質器官沒有出現肉眼可見的變化,且卵泡發育正常,但骨骼明顯變脆,容易發生骨折,尤其是翼骨和腿骨更容易發生,胸骨往往變形、凹陷,骨壁較薄,并在骨端處經常出現肌肉出血。
5 治療
病雞腿部與腳部沒有發生嚴重畸形或者傷殘,可轉移到寬松的籠內繼續飼養,或集中平養,同時使用鈣片進行治療,每天用量為2片,連續使用3~5天,并確保飲水和飼料供給充足,一般經過4~7天就能夠恢復健康。對于癥狀嚴重的病雞,將其從籠中取出改為地面平養,并對飼喂的日糧進行調整,同時在每噸飼料中添加4袋維生素AD。粉,每袋重量為5009;lOkg骨粉;4瓶人用復合維生素B片,每瓶數量為i000片;4袋亞硒酸鈉一維生素E粉,每袋重量為5009;還要供給含有0.I%維生素C的飲水,連續使用3~5天。少數病情嚴重的病雞,可選擇按每千克體重肌肉注射15001U維生素D。,每天2次,連續使用3~4天;或者也可給每只病雞肌肉注射2mL維丁膠性鈣注射液。如果整個雞群血鈣水平較低,可在每千克飼料中添加維生素D。20001U,再添加2%~3%的粗顆粒碳酸鈣,還要添加添加0.2%~o.5%的魚肝油,持續2~3星期,基本血鈣能夠恢復正常水平,且明顯減少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