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摘要】馬立克氏病是一種由馬立克氏病毒感染引起的、嚴重危害養雞業的疾病,病雞因淋巴等組織細胞發生惡性增生,而出現內臟器官惡性腫瘤或多發性神經炎,給養雞業造成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筆者就該病的臨床癥狀、病理變化、疾病防治以及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綜述。雞馬立克氏病在養雞過程中比較常見的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以各種內臟器官、虹膜、外周神經、肌肉、性腺和皮膚的單個或多個的組織器官發生單核細胞浸潤為特征。
l 臨床特征
患病雞一般表現為采食量減少,精神頹廢,呈逐漸消瘦狀,被毛蓬亂,站立時左右搖晃不穩;部分病雞下肢行動不便,遭受刺激時兩腿呈劈叉姿勢前后伸展;還有病雞1~2側的翅膀呈無力下垂狀,眼睛無力睜大,呈犯困狀,瞳孔縮小,嚴重者僅有針尖大小,虹膜邊緣呈現斑點狀或環形狀,顏色呈彌漫性的灰白色?;疾≥p者對光線反應遲緩,嚴重者對失去光線調節能力而失明。部分病雞頸部、背部、翅膀等部位皮膚上有從麥粒到蠶豆大小不等的結節;頭部頹廢狀無力下垂或頭頸歪斜,嗉囊松弛,病雞常因飲水不足而脫水,營養不足而消瘦。
2 病理變化
對病死雞進行剖檢可見有坐骨和臂神經均出現不通程度的炎癥,比正常變粗了,表面光平無橫紋;病雞肝臟和脾臟等器官表面有小如米粒,大如豆粒不等的邊緣參差不齊的灰白色的切面呈脂肪樣的結節,肝臟比正常腫大,肝小葉結構萎縮或消失,表面外觀粗糙或顆粒狀;卵巢呈菜花狀腫大,有腫瘤存在,腺胃外觀變長圓狀,胃壁厚薄不均,黏膜出血、壞死,切開后無后腺乳頭。
3實驗室診斷
細菌學檢查。采集肝、脾、卵巢等器官進行切片,經自然干燥后酒精燈火固定,采用革蘭氏染色法和美藍染色法兩種方法染色,顯微鏡檢查為細菌學陰性。同時將其接種于普通肉湯培養基、普通瓊脂平板培養基和鮮血瓊脂培養基上進行培養,37℃48h,肉湯未發生變化,普通瓊脂平板和鮮血瓊脂平板上無菌落形成,即細菌分離培養呈陰性。
血清學試驗。采病雞羽毛盡量多帶毛囊髓12份,將病雞羽毛剪下含有羽髓的部分,加少量生理鹽水后充分擠壓,得到羽髓懸液用作被檢抗原。采用瓊脂凝膠沉淀實驗(AGP)對MD被檢抗原進行檢測,用含8%氯化鈉、pH值7.2的PBS和1%瓊脂糖制備凝膠板,然后按七孔法打孔(共做三組),反應板孔徑為5mm,孔間距為3mm,瓊脂凝膠板厚度為3mm,中央孔加標準陽性血清,周圍孑L 1.4孔加標準抗原,其條孔各加8份被檢抗原,加樣時將孔加滿但不能溢出。加樣后將瓶倒置于38℃溫箱中待其反應,48h后取出。結果標準抗原和8份待檢抗原與陽性血清孔之間出現明顯的灰白色沉淀線,說明8份被檢抗原中含有MD病毒,確診為雞馬立克氏病。
根據病雞日齡、臨床特征、病理解剖及實驗室診斷,確診為雞馬立克氏病。
4 防治措施
免疫接種是有效預防該病的重要手段,因此孵化場要及時對出殼24h以內的雛雞進行免疫接種,馬立克氏弱毒疫苗用稀釋液稀釋后每只雛雞0.2mL頸部皮下注射,為確保疫苗價效稀釋后的疫苗必須在1~2h內使用完畢,如稀釋后的疫苗放置時間過久,其免疫價效嚴重下降。
飼養戶或技術人員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觀察雞群的精神狀態、營養、生長發育及運動等各方面的狀況,如發現異常應及時進行處理或反映;為有效加強對該病的控制,在飼養過程中應隨機采取血清進行抽樣檢疫,通過羽毛囊髓做瓊脂擴散沉淀反應查看雞群中是否包括陽性患者,如發現陽性雞應對雞群進行凈化處理,嚴防該病傳播與流行。
消毒是有效切斷病菌傳播的有效手段,因此在養雞過程中要尤為重視消毒工作,消毒工作應從種蛋孵化工作開始,嚴格選用健康的無疾病的種蛋作為孵化蛋,并對選用的種蛋用0.1%的新潔爾滅溶液或0.2%的福爾馬林溶液對雞蛋外殼進行消毒;并且對孵化室和孵化設備進行定期消毒,以熏蒸消毒為最佳,孵化室環境消毒可采用10%生石灰水或1%~2%氫氧化鈉進行消毒。
對欲引進的雞苗應進行考察,引進的地區應無該病暴發,證件齊全,防疫設施健全的種雞場引入。動物衛生監督部門要加大相關知識的宣傳,提高養殖戶對雛雞免疫接種重要性的認識,增強防范意識,不購買無免疫證明的雛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