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的多重感染與免疫抑制性疾病
來源: 發布日期:2011-02-18 發布者:曉天 共閱1290次
一、雞群中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的多樣性和普遍性
有許多種病毒感染可能在雞群中引起免疫抑制,如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雞傳染性貧血病毒(CLAV)、禽網狀內皮增生病病毒(REV)、禽呼腸孤病毒(ReoV、馬立克病病毒(MDV)等。雖然它們分別能引起特定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但其中有些病毒感染則以誘發雞群的免疫抑制狀態為其主要病理作用,僅在特定的條件下才表現出特異性癥狀和病變,如REV、ReoV和CLAV;有些病毒的某些致病型株就只是引起免疫抑制,如IBDV的美國變異株及在市場上供應的某些毒力較強的商品疫苗株;有的病毒則在沒有出現特異癥狀和病變前的感染早期就以免疫抑制為其主要致病作用,如MDV。雖然還沒有引起明顯的病理變化,但它們誘發的免疫抑制狀態足以給雞群帶來顯著不良影響,如導致不同的繼發感染或二重及多重感染(如繼發性大腸桿菌病),對雞群疫苗免疫效果減弱(如對雞新城疫疫苗免疫),使某些疾病表現得更為嚴重(如導致IBDV感染引起的死亡和ALV-J引起的腫瘤發生率顯著增加)等。在大規模集約化飼養的雞場,這類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更是影響雞場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隨著養雞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養雞業的技術含量也越來越高,控制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則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在可能引起雞群免疫抑制的病毒中,能通過雞蛋垂直傳播的病毒感染更要引起注意,如REV、CLAV、ReoV不僅能橫向接觸傳染,還均可通過雞蛋造成垂直傳播。由垂直傳遞引起的先天感染不僅發病嚴重,更會帶來一些流行病學上的問題。如非SPF雞胚來源的弱毒疫苗的污染問題和雞群感染的控制問題。例如,由于REV污染的弱毒疫苗(如抗馬立克病及雞痘疫苗)接種一周齡以下雛雞引起的REV感染相關的綜合征,在國內外不斷有所報道。我國目前有相當多的雞群仍在應用非SPF雞胚來源的疫苗,也導致該病毒感染在我國雞群中感染的普遍性。
二、我國雞群中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的嚴重性
雖然對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在我國雞群中的發生狀況目前還缺乏系統的流行病學調查,但已有不少報道顯示了它的普遍性。
1.雞貧血病毒流行狀況。根據對CLAV抗體的監測,崔觀蘭等(1994)證明有80%的隨機雞血清標本對該病毒呈陽性反應,而劉岳龍等(1996)用特異性核酸探針作斑點雜交表明,在被檢測的52個雞群中36個有CLAV感染。最近,我們在對從全國各地隨機采集到的65個法氏囊樣品中,有40%的樣品中經CLAV特異性核酸探針檢出該病毒的存在。
2.馬立克病病毒的感染率。在我國,不論是雞場還是禽病專業人員,對馬立克病病毒的感染,似乎僅注意由病毒感染誘發的腫瘤直接引起的死亡,而常常忽視該病毒感染在誘發腫瘤前可能造成的免疫抑制。為了了解廣西當地三黃雞中MDV的感染狀態,蔣玉雯等(1999)發現,在4—5月齡的三黃雞中MDV的自然感染率可達23.1%—26.7%,此后顯著下降。同樣,在我們對從各地隨機采集來的65份凝似傳染性法氏囊病病雞的法氏囊樣品用核酸探針作斑點雜交時,有61.5%的樣品對MDV呈陽性反應。我們在對江蘇某商品肉雞群屠宰前隨機采樣,在100多份羽囊樣品中,有31.3%樣品顯示感染了該病毒。
3.禽網狀內皮增生病病毒感染狀態。在80年代,REV感染在我國僅偶見報道(崔治中等,1987;何宏虎等,1988),但近來發現,在一些雞群中對REV抗體陽性率已相當高。何勇群等(1998)所作的調查表明,在北京郊區7個有不同癥狀的雞場,其對REV抗體陽性率可能高達21.4%—71.0%。其中,出現免疫抑制狀態的雞群對REV抗體陽性率要比正常雞群高得多。在一個有所謂傳染性腺胃病并發生生長遲緩的雞群,杜元釗等(1999)也分離到REV。最近,我們用對REVV的核酸探針作斑點雜交從全國各地采集的65個隨機法氏囊樣品中檢測出對這種病毒的感染率為23.1%。在江蘇省某肉雞群采集的樣品中,陽性率是19.6%。更值得注意的是,分別在江蘇和山東二個表現出明顯免疫抑制狀態的父母代種雞場的50日齡的后備種雞群,均分離到REV,二個雞群對REV的病毒血癥分別是4/4和2/4。
三、由免疫抑制性病毒多重感染引起雞群的免疫抑制
在我國,不僅不同種類的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在雞群中很普遍,而且由這些病毒造成的雞群的二重感染及多重感染亦相當普遍。
我們在屠宰前后對一健康商品代肉雞群的檢測表明,其羽囊中MDV的陽性率為25/80(31,3%),胸腺中對CAV和REV的陽性率分別為9/46(19,5%)和17/80(31,3%),其中有5只雞同時感染MDV和REV。
對來自江蘇及其它8個省市的65只臨床疑似傳染性法氏囊病雞法氏囊樣品的檢測表明,在法氏囊中大都能檢出IBDV,此外還分別能檢出MDV、CAV和REV中的一種或二種甚至同時檢出所有四種病毒。在這65份樣品中,17份樣品感染了上述四種病毒中的二種,16份樣品感染著三種病毒,還有5份樣品感染了所有這四種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病毒。
不久前,我們分別在江蘇和山東的二個種雞場遇見了典型的由于CAV和REV雙重感染引起的全雞群的免疫抑制狀態。雖然二個雞群對網狀內皮增生病病毒(REV)和雞貧血病毒(CAV)都有較高的感染率,但在對雞群的系統病史、病理剖檢變化和實驗室檢查結果做綜合分析判斷的基礎上,確定這二個雞群的免疫抑制主要是由于整個雞群在早期感染了網狀內皮增生病病毒所致。
病雞群A:為江蘇省泰州市某個體戶所有,系從1999年5月從海門某肉雞集團公司購入。該雞群最初共引進2500套AA父母代種雞,購入后生長狀況就比其它雞群差。該雞群曾按常規程度免疫接種,即:1日齡用克隆30新城疫弱毒苗點眼及注射NDV油乳劑苗;13日齡使用法氏囊苗(囊病3號);20日齡再次使用囊病3號。30日齡左右,有三四十只雞發病死亡。經剖檢(剖檢變化為:胸肌、腿肌出血、法氏囊腫大出血),懷疑為法氏囊病。在35日齡時,仍不斷有雞死亡。經剖檢,懷疑為新城疫,故隨后在40日齡時用新城疫Ⅳ系苗3倍量肌注。51日齡時,當地獸醫站隨機采血檢測,對NDV的HI效價僅為23-6,而該站同時檢測的其他正常雞群為27-11。至55日齡時,全群已死亡40多羽,另還有20多羽處于頻死狀態。其他病雞生長緩慢,個體明顯較正常雞偏小,體重也輕得多。送檢雞已為55日齡共8只。主要剖檢變化為:有6只呈明顯的腹膜炎、肝周包膜增厚,心包炎引起心包膜增厚;4只法氏囊萎縮,6只胸腺顯著萎縮或出血;4只腺胃腫大;2只骨骼色澤略淡或液化。
病雞群B:為山東省某大型AA肉雞父母代種雞場,發病雞群共有24000套后備種雞,1999年9月中下旬從北京某祖代雞場購入。購入后即按該場多年來的常規免疫程序免疫,即:7日齡,IBV的Ma5株疫苗加NDV的克隆30弱毒苗;10日齡,雞痘疫苗。該批雞一周齡時,其死淘率比通常高1%;但從2周齡起開始,死亡率升高。在30日齡時達到高峰。在43日齡筆者現場觀察時,見許多雞精神萎盹,少數雞眼流淚,或出現痘痂但并無明顯呼吸道癥狀;全群生長狀態很差,個體大小不一,平均每羽比正常雞群小100克,自購入以來,在總共24000套雞中,已死亡4000羽。并仍在不斷死亡,每天約死50—80羽。根據該場獸醫記錄,雞群雖已經NDV疫苗二次免疫,但對NDV的HI抗體滴度很低,有的幾乎無反應,在第二次免疫后二周采血,三幢雞舍的平均HI滴度分別只有21.2,21.4和21.2(每舍10羽雞的平均數)。撲殺和剖解20羽病雞,其中有19羽的胸腺顯著萎縮,法氏囊亦萎縮,但未見出血;有8羽的腺胃腫大如球狀,但只有2羽腺胃粘膜有少量出血點;有10羽出現嚴重的纖維素樣腹膜炎或肝周膜,心包膜顯著增厚呈白色;個別腎臟有尿酸鹽沉積;骨髓色澤基本正常。為了確證病因,我們對這二個雞群做了詳細而全面的實驗室診斷。
取血漿接種雞胚成纖維細胞(CEF)并培養7天后,用對REV的單抗11A25或對J-亞群白血病病毒(ALV-J)的單抗JE-9間接熒光抗體反應(IFA),或提取感染細胞全基因組DNA作PCR檢測ALV-J的前病毒DNA。
從病雞群A的4只雞采集血漿接種CEF,在IFA中全部對單抗11A25呈強陽性反應,而對單抗JE9不反應,從感染的CEF提取的DNA中也未能用PCR檢出ALV-J,表明經檢測的這4只雞全部呈現對REV的病毒血癥,但未見對ALV-J的病毒血癥。
從病雞群B的4只雞(已47日齡)采集的血漿接種CEF,在IFA中有2份樣品對單抗11A25呈強陽性反應,而對單抗JE9不反應,表明對LAV-J無病毒血癥,但有二只也對REV呈病毒血癥。
取病雞的脾臟及胸腺提取DNA,分別用CAV的全基因組DNA克隆質?;驅EV的前病毒cDNA驗證。結果表明,在病雞群A的8份脾臟DNA樣品中有7份在點雜交和PCR中對CAV呈陽性反應,而對REV只有1份陽性。在病雞群B中,在檢測的14份脾臟DNA樣品中,在點雜交和PCR中有12份對CAV呈陽性反應。在病雞群B中,在檢測的14份脾臟DNA樣品中,在點雜交和PCR中有12份對CAV呈陽性反應。在分子雜交中只有2/14對REV探針呈陽性反應,而在PCR中,有8/14份樣品可用REV特異引物擴增出REV前病毒DNA,而顯示REV病毒血癥的二只雞,其分子雜交和PCR均為陽性。
上述二個發病后備種雞群,除了生長遲緩這種非特異性癥候外,還出現了全群免疫抑制狀態的典型表現,如對NDV疫苗免疫后HI滴度很低(在雞群B更為明顯),不斷的零星死亡但又無法確定病因,剖解見法氏囊和胸腺這二個中樞性免疫器官明顯萎縮及可能由繼發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腹膜炎、肝周炎和心包炎。用不同手段進行的實驗室綜合診斷證明,相當高比例的雞呈現的REV和CAV的雙重感染乃是引起二個雞群免疫抑制的原因。但是這二群雞在二周齡內的死亡率僅略高于正常,死亡高峰出現于30日齡左右,且亦未見明顯的貧血的表現。這表明,CAV感染不是發生在雛雞生命早期。相反,由于這二群雞已在45—55日齡雞,但仍能檢出如此高比例的REV病毒血癥(4/4和2/4),表明REV感染一定發生在早期,即出殼后1—3天內。因為只有胚胎感染或出殼后1—3天內感染了REV才可能表現持續的病毒血癥,隨后的橫向感染即使在2周齡后人工接種,也只表現短暫的一過性病毒血癥。因此我們推斷,這二個雞的REV和CAV雙重感染是由REV早期感染誘發的,即先有REV感染,在此基礎上的CAV感染加重了免疫抑制的嚴重性。至于二個雞群引起REV早期感染的原因,我們已不便查明,但根據國外報道的先例及國內前幾年實際上發生過的情況,不能排除由于1—3日齡內使用的弱疫苗污染REV這一可能性。
這幾年中,我國各地都報道了以腺胃腫大為特征的所謂的傳染性腺胃病。對其病因則眾說不一,由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呼腸孤病毒、NDV和REV等引起的各種觀點都有。本文報道的二個雞群中亦有40%—50%的病雞腺胃出現球狀腫大的表現。但我們認為,腺胃腫大在鑒別診斷上只能看作為一種次要的非特異性病理變化。因此,考慮到在過去三、四年中有關傳染性腺胃病或腺胃型傳支中,有不少文章都提到同時有法氏囊和胸腺萎縮的病理變化,其中必有一些病例與本文報道的雞群的免疫抑制狀態的病因相類似,只是也被忽視了而已。實際上,文獻上有關雞腺胃炎的最早報道就是來自于馬立克病疫苗污染的REV感染的報告(Jacksonetal.,1997)。
四、應該提“條件致病性病毒”的概念嗎?
條件致病性細菌已是傳染病學中被廣泛接受的概念,但是否也需要應用“條件致病性病毒”這一概念呢?提出這一問題作為本文的結尾。
在“DiseasesofPoultry”著本書中,對多種病毒病都提到相應病原在雞群中的普遍存在。但是,由這些不同病毒引起的病卻并不是普遍發生和流行。雖然,其中相當多的病毒只是弱毒或須要一定條件激發下才會引起發病。本文前面已提到,在一些雞可同時檢出三種甚至四種不同的病毒,但它們對這一個體的感染顯然不會是同時開始發生的。其中先發生感染的病毒并沒有直接引起發病。對于高密度飼養的雞群,應用條件致病性病毒這一概念,可能更有利于我們對疫病發生規律的理解。
網友評論
暫無評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
豫ICP備10211513號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版權所有 © 2008-2017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只提供交易平臺,對具體交易過程不參與也不承擔任何責任。望供求雙方謹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