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前 言
隨著養豬業的不斷發展,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仔豬早期斷奶技術已經成為養豬生產的重要環節。早期斷奶可以提高母豬的生產性能及飼養母豬的經濟效益,減少母豬向仔豬的疾病傳播機率(切斷仔豬的最初疾病感染源),從而有利于仔豬的成活及生長,提高欄舍的利用效率。但仔豬早期斷奶時易受心理、環境及營養應激的影響,生產中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仔豬食欲減退、采食量下降、生長緩慢甚至停滯等。由于仔豬的腸道發育不完善,消化酶分泌不足、活性低,對飼料養分的消化吸收差,最終導致仔豬早期斷奶后能量攝入不足,所以營養學家一直推薦對仔豬使用高能量的平衡日糧。
1 仔豬利用脂肪的效果
近年來,許多學者從脂肪添加的類型、添加量以及仔豬不同斷奶日齡、斷奶后不同時間的日糧中添加脂肪的應用效果進行了研究,其中多數研究認為日糧中添加脂肪可以提高斷奶2周后仔豬的生產性能,但2周內的效果不明顯。
表1顯示的是近幾年來飼料中添加脂肪對仔豬增重效果的影響。
1.1 不同類型脂肪的添加效果
許多研究證明,豬對動物油的利用率不如植物油高,斷奶后2周的仔豬對植物性脂肪的消化率,例如大豆油、玉米油、棕櫚油、椰子油或是這些油脂的混合物,都可以獲得較好的效果。Cera等(1988)發現,玉米油比豬油或牛油更易消化,但豬在斷奶后1~4周對不同來源的脂肪消化能力差異不大。在各種脂肪中,豬對牛油的消化率比植物油低,對豬的生產性能的改善也差。研究表明,斷奶仔豬對玉米油的消化率比牛油、豬油、或牛油和豬油的混合物高13%。前蘇聯的很多研究證明,豬對動物性的脂肪消化率為80%~90%,而對植物性脂肪的消化率則為90%。
根據不同脂肪對仔豬飼料報酬、增重和血液尿素氮的影響,應按下例順序選擇脂肪種類:穩定化豬脂>椰子油>豆油>玉米油>豬油>牛油。
1.2 仔豬斷奶后時間和斷奶日齡對脂肪利用效果的影響
早期斷奶后2周內的仔豬對脂肪的消化率較差。隨著日齡的增加,消化道發育趨于成熟、完善,對脂肪的利用率逐漸增加,同時動物脂肪和植物油脂的消化率差別也越來越小。Dove和Cera等證實,在早期斷奶仔豬日糧中使用6%的玉米油,并沒提高斷奶后頭2周的生產性能,卻顯著提高第3、4周及其以后的仔豬生長速度。Tokach等(1989)進行試驗研究在高營養濃度日糧中添加脂肪的適宜水平,試驗采用384頭21日齡斷奶仔豬,在第一階段分別飼喂含0%、3%、6%、9%的油脂。結果表明,提高日糧中脂肪水平對斷奶后0~2周齡仔豬平均日增重、日采食量和飼料效率無顯著影響。
另外,斷奶時的日齡也對仔豬利用脂肪的效果有影響。據石旭東報道,對于35d斷奶的仔豬,28日齡開始補飼添加3%豬油的日糧至49日齡,平均日增重提高了8.39%。因此,仔豬斷奶日齡越大,對脂肪利用的效果差異越小,這可能與仔豬不同斷奶日齡消化道損傷的程度不同有關。
目前,脂肪在斷奶仔豬日糧中應用能夠得到多數學者認同的結論是,仔豬斷奶后1~2周內對脂肪的利用效果較差,2周后利用率顯著提高。對于斷奶初添加油脂是否會誘導脂肪酶的發育,尚存有爭議,如何盡快提高斷奶后仔豬體內脂肪酶的活性,是影響脂肪利用效果的關鍵,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2 導致仔豬消化脂肪效果差的原因分析
2.1 仔豬本身的原因
早期斷奶仔豬的脂肪營養既不同于生長育肥豬,也不同于大齡斷奶仔豬。由于其消化系統發育尚不完善,有多種自身條件限制了對脂肪的利用。仔豬日糧中補充脂肪后,斷奶仔豬對脂肪的消化率較低,和生長肥育豬的反應不同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下列一種或多種因素所致:
2.1.1 仔豬胰腺發育不成熟,胰酶分泌力弱、活性低
據Owsley(1986)報道,27日齡仔豬的胰腺重7.65g,只及56日齡30.28g的1/4。又據lindemann(1986)報道,仔豬3周齡時脂肪酶活性只有15 421活性單位,而1周后(28日齡)脂肪酶活性就達到48 756活性單位。相對于淀粉酶、胰凝乳蛋白酶、胰蛋白酶來說,脂肪酶活性在仔豬3,4周齡間的差距最大。這說明早期斷奶仔豬脂肪酶的分泌遠遠不夠,直接影響了對脂肪的分解。
國內張振斌等(1999)對14日齡仔豬斷奶后脂肪酶活性變化的研究表明,斷奶后胰脂肪酶活性不斷下降,而空腸內容物脂肪酶活性變化較平穩。第6d開始升高,至第9d比斷奶前增長44%,而哺乳組至第9d則比最初增長了20倍。這些試驗結果在理論上支持了胰脂肪酶活性低對仔豬斷奶后2周內對日糧中的脂肪利用效果差、而3~4周則可改善生產性能的結論。
但也有人認為,斷奶后2周內仔豬對油脂利用較差的原因并不是脂肪酶分泌不足和腸道內脂肪酶對外源脂肪水解不充分,而是由于小腸內脂肪水解產物不能被很好的吸收。
仔豬的小腸中大部分位置的pH值低于6.0, 胰脂酶在pH 8.0~9.0的環境中活性最強,從而限制了胰脂酶催化分解脂肪的功能。
2.1.2 斷奶仔豬腸道絨毛形態受損,腸絨毛脫落
剛斷奶仔豬日糧中豆粕的大豆抗原可引起仔豬腸道過敏性反應,損傷小腸絨毛,小腸表現嚴重的絨毛脫落,腸黏膜淋巴細胞增生和隱窩有絲分裂速度加快(Heppcll等,1982;Mille等,1984),降低小腸吸收總表面積。小腸維持正常的結構與功能是包括脂肪在內的各種營養物質充分消化吸收的基本保證,大量使用脂肪也會降低小腸絨毛高度,這會使仔豬對脂肪利用率降低。
2.1.3 膽汁分泌量不足
日糧脂類進入十二指腸與大量胰液和膽汁以及小腸液混合后,在這里膽汁在腸的蠕動下起到一個重要的乳化脂肪的作用。使脂肪微粒變得更加均勻,增加脂肪與胰脂酶在脂一水交界面的接觸面積,才能更充分地分解脂肪。
Caranina等(1968)認為,早期斷奶仔豬膽汁分泌不足影響了脂肪的乳化,從而影響了對脂肪的消化、吸收作用。
2.1.4 小腸脂肪吸收膜載體利用率低
脂肪進入機體發揮作用的先決條件是可以在腸道內被消化為脂肪酸,并被腸壁吸收,而決定脂肪酸吸收速率的是腸黏膜載體蛋白的利用率和濃度,特別是長鏈脂肪酸只有與載體蛋白結合才能被轉運。季芳(1989)發現,仔豬剛斷奶時脂肪酸結合蛋白的活性會降低,2周后才逐漸升高。這可能影響斷奶2周內仔豬對脂肪的吸收。關于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尚不能得出肯定結果。
2.1.5 其他
當仔豬小腸內容物里鈣水平高時,鈣與脂肪酸皂化而抑制脂肪酸的吸收。
2.2 脂肪原因
2.2.1 仔豬對乳脂及飼料中脂肪的消化
仔豬的乳成分中脂肪含量高,蛋白質含量低,哺乳仔豬從母乳中獲得的能量約為56%,主要來自乳脂,甚至達到65%。仔豬對乳脂的消化率為95%以上,但對飼料中脂肪的消化率在斷奶后1周為60%~70%,第3、4周最高可達到85%。日糧中脂肪酸碳鏈的長短、飽和度、飽和脂肪酸與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添加量、添加時間等因素均影響日糧脂肪的消化吸收??偟膩碚f,碳鏈短的比碳鏈長的容易吸收,不飽和的比飽和的脂肪容易吸收(表2、表3)。
表2 不同脂肪的脂肪酸組成 %
資料來源:穆玉云博士,樸相淑,2000年。
2.2.2 短鏈脂肪酸吸收好的原因
一是中短鏈脂肪酸酯化率低,大部分可以直接吸收,不必經過脂肪酶的降解,而長鏈脂肪酸必須經過酶解作用,形成脂肪微粒后才能被吸收;
二是中短鏈脂肪酸是通過門靜脈直接進入肝臟,而長鏈脂肪酸必須在吸收細胞內重新合成甘油三酯,才能經淋巴系統進入血液循環轉運,再進入各個組織,前者速度快,后者速度慢。另外中鏈脂肪酸甘油酯能被各種脂肪酶較快、較完全地水解,提高了消化率和在體循環中的清除率,而脂肪酶對長鏈脂肪酸的水解作用較差。
資料來源:潘寶海,1998年。
2.2.3 脂肪酸的飽和度
仔豬進食脂肪的脂肪酸消化吸收速度與不飽和程度呈直線相關。脂肪酸飽和度消化率的關系早經Freeman等(1968)確定,一般不飽和脂肪酸比飽和脂肪酸更易消化吸收。
注:油脂的添加量是10%, (資料來源:劉金銀,1999年)。
據Jones測定,豆油中飽和、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分別為11.43%、86.35%,而牛油中分別為41.76%、39.18%,這是造成牛油在仔豬日糧中利用效果低于豆油的主要原因。雖然椰子油的飽和脂肪酸比例很高,甚至高于牛油中的飽和脂肪酸含量,但由于大多是短、中鏈脂肪酸(C<14),所以在仔豬腸道中的消化率也相當高,飼用效果好于動物脂肪。
Gera等(1988)試驗發現,玉米油比豬脂或牛羊脂更易被仔豬消化,斷奶后1~4周平均消化率分別為84.2%、77%和75.4%。Mahan等在一項試驗中發現,斷奶仔豬對玉米油的消化率比牛羊脂、豬脂混合物高13%。椰子油中的飽和脂肪酸含量也較高,但比牛羊脂脂肪酸鏈短,故也表現出與玉米油、大豆油等相似的仔豬易消化特性。
2.2.4 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比例(U/S)
Young(1963)指出,在有不飽和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存在的情況下,長鏈飽和脂肪酸的吸收增加。因而可以認為脂肪的消化率取決于整個日糧中不飽和脂肪酸(U)與飽和脂肪酸(S)的比率(Stahly等,1984)。短鏈和中鏈脂肪酸的消化率與日糧中U/S無關,因為它們容易形成脂肪微粒。Stahly等(1984)也認為脂肪的消化率取決于日糧中U/S,二者存在明顯的線性關系。并指出U/S比值若高于1.5,仔豬對油脂消化率為85%~92%;若低于1.5則消化率直線下降。Powels等報道,U/S比值對生長豬則呈指數反應,當U/S為2.0時,其消化率最高。Pow1es等(1994)認為U/S為5.71時,仔豬對脂肪的消化能值還有提高。
因此,營養學家做了大量的試驗將不同脂肪酸組成的油脂混合,利用脂肪酸組成的互補性,提高油脂的利用率,使用效果好于單一添加油脂組。
2.3 脂肪的添加量
目前,飼料中添加1%左右的脂肪是為了減少飼料生產工藝中粉塵的產生及便于制顆。增加脂肪的添加量可給仔豬提供能量。一些研究表明,斷奶仔豬日糧中脂肪的最適添加量為2%~4%。烏克蘭生理生化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在2~4周齡的斷奶仔豬日糧中添加3%的飼用動物油脂或向日葵油,仔豬日增重可提高10%~14%,每千克增重耗料可節省8%~10%,死亡率幾乎減少一半。當斷奶仔豬日糧中脂肪添加量提高到4%時,由于機體氧化脂肪酸的能力有限,導致大量的脂肪在脂肪組織內沉積,肌肉組織增長速度緩慢。
然而,Dove(1993)觀察到,在7日齡斷奶仔豬日糧中添加不同來源的脂肪,添加量分別為10%、17%、34%脂肪的顆粒料飼喂仔豬,生長速度隨著脂肪添加量的升高而加快。Azain(1995)研究也表明,當蛋白質水平為25%,脂肪添加水平為2%~17%時,隨著脂肪含量的增加,生長速度呈線性增加,但采食量無變化。由此表明,早期斷奶仔豬根據日糧能量濃度調控采食量的能力比日齡較大動物差。研究認為,斷奶仔豬日糧中脂肪的適宜添加量2%~4%,在斷奶仔豬的日糧中添加高水平脂肪是否適宜有待進一步研究。
3 促進脂肪消化的物質
3.1 肉堿的添加
L-肉堿的主要作用是轉運長鏈脂肪酸通過線粒體內膜以便進行β氧化。其作用效果與動物日齡、日糧組成(如氨基酸)環境條件有關。在斷奶仔豬體內,L-肉堿的合成能力較差,在日糧中添加一定量的肉堿可提高脂肪利用效率。Hines等(1990)報道,在基礎日糧中添加肉堿可提高仔豬斷奶后3~5周的日增重和料肉比(p<0.05),并提高對豆油的利用率;喬清艷等(1998)亦得出了添加肉堿可提高添加脂肪日糧轉化效率的結論。
3.2 卵磷脂與脂肪的利用
仔豬膽汁中的膽汁酸鹽和磷脂是良好的乳化劑,可以使脂肪乳化,形成脂肪微粒(Micella),擴大胰脂酶與脂肪的接觸面積,有利于脂肪酶發揮作用,促進脂肪消化吸收。但斷奶仔豬膽汁分泌量很少,乳化能力有限,故外源添加乳化劑非常必要(張鶴亮等,1999)。
卵磷脂是一種乳化劑,由于它的分子中既有親水性基團,又有疏水性基團,是仔豬飼料中脂肪的良好乳化劑(王若軍等,1997),從理論上講可促進仔豬對脂肪的利用。
4 總 結
脂肪是一種高能物質,是一種理想的能量補充料。脂肪的消化吸收受飼料、動物自身生理狀況、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進行日糧配方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到這些影響因素,以達到最大程度地提高脂肪利用率,改善仔豬生產性能的目的。目前,脂肪在斷奶仔豬日糧中的應用已被多數學者認同的結論是:仔豬斷奶后1~2周內對脂肪的利用效果較差,2周后利用率顯著提高。對于斷奶初添加油脂是否會誘導脂肪酶的發育,尚存有爭議。至于如何利用高能物質來改善仔豬的生產性能,充分發揮脂肪的生理作用,是影響脂肪利用效果的關鍵,值得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