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肉雞飼養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品質優良的產品,但由于肉雞的生長速度非???,導致肉雞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降,同時容易受到飼料品質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造成肉雞的飼料報酬率降低,死亡率增加,最后導致養殖場的經濟收益降低。因此,在飼養過程中要掌握其以下幾個要點。
1進雛前的準備
在進雛前15天要徹底清除雞舍內的糞便,清掃房頂、地面、墻壁及雞舍內的死角;進雛前6~12天打開所有通風設備,進行舍內自然通風,保持干燥;進雛前5天用火堿溶液對地面進行徹底消毒,不留死角,也可交替使用兩種不同成分的消毒劑噴灑屋頂、墻壁及飼養設備等;進雛前4天用甲醛、高錳酸鉀對雞舍進行24h熏蒸消毒;進雛前2~3天打開所有通風換氣設備,進行徹底通風,將雞舍內的甲醛氣味放出;進雛前1天調整舍溫為32~35℃。
2 飼養密度
飼養密度對雛雞的健康和生長發育影響很大,密度過大會造成空氣質量下降,造成氨氣排放不暢,容易引起雞氨氣中毒;密度過小,在飼養過程中雞舍內溫度過低,必須進行人工取暖來提高溫度,增加了成本,并由于取暖設施的不完善,引起溫度低造成雞群扎堆等問題也無法達到最佳飼養效果。一般的肉雞養殖場平養以25只/m2的密度進行育雛,隨著日齡的增加逐漸進行調整,至出欄時的密度大約為6~9只/m2。但由于季節的影響,夏季飼養密度為6只/m2,冬季為7~9只/m2。
3 墊料
鋸末、沙子、稻殼、麥殼、麥秸等都可做為雞舍內的墊料。鋸末要質地柔軟,不能發霉,厚度約為5cm,但由于初生雛雞容易誤食,鋸末要用墊紙進行封嚴。沙子要如谷粒大小均勻,使用前篩去雜物,最好在陽光下晾曬消毒,但不要曬的太干燥,以免塵土飛揚。稻殼的殼質如果太硬要壓制后再用,且發霉的稻殼不能使用。在進雛前1天內,在消毒好的育雛室內先鋪上3cm厚的沙子,再鋪上3cm厚的鋸末或稻殼,然后用消毒液進行全面消毒,可減少空氣中的灰塵。一些飼養條件差的養殖場,肉雞從飼養到出欄只換一次墊料,而且墊料使用不合理,厚度不夠,使雞舍內空氣環境極差,濕度非常高,這樣會造成球蟲病的暴發,雞的成活率下降,使養殖成本增加。在日常管理中要勤翻墊料,根據墊料潮濕結塊程度,中途更換沙層以上墊料l~3次,如果墊料潮濕結塊要及時更換。
4 溫度
育雛1~5天內要嚴格控制雞舍內的溫度,同時要觀察雞群狀態,雛雞扎堆表示溫度過低,張嘴呼吸急促則表示溫度過高。雞舍內溫度以雞群感到舒適為最佳標準,即雞群表現出很安靜,雞只分布均勻。1~7日齡室溫為33~35℃,8~14日齡為29℃,15~21日齡為26℃,22~28日齡為23℃,29日齡至出欄為2l℃。在夜晚時溫度可適當比白天提高1℃,如果在進行免疫接種當天及第二天室溫應提高1~2。C,因為此時雞只抵抗力弱,易繼發呼吸道病和大腸桿菌等疾病。溫度太高雛雞的采食量減少,飲水過多,生長發育緩慢;溫度過低雛雞的卵黃吸收不良,易引起消化不良等疾病,增加飼料消耗量。溫度過高、過低都會降低飼料報酬,降低了經濟效益。
5 通風
通風是飼養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在保持雞舍適宜溫度的同時,良好的通風極為重要。在深秋、冬天等季節,養殖場為了保持雞舍內的溫度,通風設備禁閉,屋頂通風口太小或根本不夠用,造成舍內空氣質量惡劣,氨氣、硫化氫、一氧化碳和粉塵等有害氣體超標,新鮮空氣不足,人為造成大群雞發病,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當通風與保溫發生矛盾時,應為通風為主,首先排除舍內多余熱量和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及水分,調節溫度、濕度,提供新鮮的空氣,減少呼吸道疾病及引起的繼發性疾病。如果在寒冷天氣通風前先提高舍溫2~3℃,最好在每天中午外界環境氣溫高時打開朝陽的窗戶進行通風換氣,并注意要防止賊風侵入雞舍。
6 光照
現代化管理條件下的光照時間控制為:1~3日齡為全天24h光照,4日齡至出欄為23h光照,1h黑暗。隨著雞日齡的增大,光照強度則由強變弱,按燈距離地面2m計算,1~7日齡2.7W/m2,15日齡為1。3w/m2;21日齡后,弱光可使雞群安靜,有利于其生長。光照強度不可過大,否則會引起啄癖,給予商品優質肉雞光照的目的是延長肉雞采食的時間,促進其快速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