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1 生產特點
1.1 季節性明顯
多數養殖場雛鵝生產在上半年,是由于季節性所致,也是考慮到養殖戶的成本投人,飼養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節氣,要考慮當地的氣候狀況、以及相關青飼料的生長情況、農作物的收割時間以及市場需求等因素。肉用雛鵝飼養方式相對其他養殖比較靈活,舍飼、放牧或放牧都可以進行。舍飼費用相對較高,包括設備、飼料、人工等相關費用,同時也需要較高的飼養管理水平,如果達不到要求,往往不及放牧雛鵝增重效果好。放牧方式則可靈活掌握,完全可以通過天然牧場節省飼養成本。在我國南方地區適合雛鵝采食的青綠飼料可全年供應,為放牧養鵝提供了良好條件,但飼養規模受到限制。按照我國農村地區現有的場地條件和養殖水平,采用放牧與舍飼相結合方式是最現實的選擇,小群多批次生產肉用雛鵝更為可行。
1.2 生長迅速、適應性強
雛鵝的生長速度比較快,在9~lO周齡即可銷售。此時體重可達到4kg以上。同時,肉用雛鵝適應性和抗病力強,成活率較高,比較容易飼養。
2 放牧飼養
為了降低飼養成本,一般都采取放牧飼養的方式,在放牧之后再進行適當的補飼。一般雛鵝在1013齡以后,條件適宜即可放水和放牧,但要注意放牧的時間、場地及方法等。
2.1 放牧時間
在天氣晴朗、溫度適宜的春天,雛鵝10日齡左右即可進行放牧,在夏季6~8日齡即可進行放牧。首次放牧要控制時間,控制在每次1h即可,天氣適合可以按照每天2次進行,控制好間隔時間,最好上午和下午各1次,根據雛鵝日齡的增長在逐步延長放牧時間,在24日齡左右可以進行全天放牧。放牧時間的掌握原則是:天氣適宜可以早出晚歸,寒冷冬季要在上午晚出并早歸,下午放牧也要早出早歸,為了防止太陽曝曬,下午盡量晚點放牧,可以晚歸。
2.2 放牧場地
要盡量選擇飼草量比較充足的場地,以雛鵝適口性好的飼草為主的場地最佳。對于雛鵝來說,一般的飼草都可以進食,放牧的場地在地勢選擇上要平坦寬廣些,盡量避免較多的坑洼,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進行放牧區域劃分,根據雛鵝13齡增長,選擇不同區域放牧。放牧場地盡量安排有水源的地方,雛鵝喜歡戲水,對水的要求十分高,選擇場地的時候要考慮到這一點。盡量找有池塘和河流的地方,也利于方便雛鵝飲水及清洗。放牧的時候也要注意周邊是否有農田及草類噴灑過農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一旦發現有此類情況發生,要停止放牧,一般間隔1周以上即可進行放牧。
2.3 適當補飼
即使雛鵝全天放牧,也要適當補飼。通常補飼飼料以糠麩和秕谷為主,這樣可以降低飼養成本。補料應在下午鵝群歸牧后進行,補料要參照鵝群放牧時采食青草的情況靈活掌握。如果放牧飼養過程雛鵝可以進食到營養成分高的飼草,可以不補飼或少補飼。若放牧場地飼草缺乏,雛鵝攝取的營養無法滿足自身生長發育,此時則要對雛鵝進行補飼。
補飼飼料應包括精料和青料,按雛鵝的增長速度掌握飼喂量,精料可按50日齡以下每天補飼90~1409,每天補飼2~4次,50 日齡以上每天補飼150~3109,每天補飼1~2次即可。精料的飼喂時間控制在放牧前和放牧回來之后。
2.4 注意事項
一般情況放牧鵝群以200~300羽左右為宜,若放牧場地開闊,飼草充足,可以控制在450~500羽左右,放牧時有2~4人管理,對于不同年齡的鵝要進行分群放牧。放牧過程可以進行條件反射措施,加強雛鵝放牧管理能力。雛鵝天生具有膽小、敏感的特點,所以要防止驚群,要避免放牧時遇到驚嚇等意外情況的發生。避免其他動物、喇叭或者顏色明顯的物品對其驚嚇。為避免放牧時雛鵝受傷,要掌握驅趕鵝群的速度,放牧路線可以采用由近漸遠的方式,慢慢增加放牧的距離,放牧過程要有歇息,也要防止互相踐踏致使雛鵝受傷。放牧時過要考慮到天氣因素,夏季炎熱的中午或有暴雨的天氣都不適合雛鵝放牧。放牧飼養過程要細心觀察,如果是夏天,鵝群嗚叫不安,要盡快補充飲水。為了掌握安全的放牧飼養路線,在改變路線的時候要提前幾天進行觀察,遠離疫區和用過農藥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