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蛋雞的養殖在我區禽類養殖過程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針對蛋雞生長的不同階段,其管理方式和疫病防治也有所差異,筆者在此簡要分析引起蛋雞疫病的主要因素,從蛋雞生長的不同階段出發來討論易發生的疫病,并且對蛋雞的疫病防治提出針對性方案。
1 雛雞階段
1.1 常見疾病的成因
由于雛雞剛孵化,其絨毛和皮下脂肪都比較少,導致其保溫能力很差。這種溫度調節的技能對于雛雞來說要到2周后才能逐步發展完善,在7~8周齡的時候,雛雞才具有了對溫度變化的感知和適應的能力,這時雛雞對溫度的反應才會較為敏感,也具有了相應的御寒能力。因此,在這種狀態之前,要注意對雛雞溫室的保溫進行完善。同時,由于雛雞的消化能力較差,生長速度較快,因此要保證其飲食的合理和正常的通風,保證雛雞的健康生長,提高其抵抗疾病的能力。同時,針對雛雞抗病能力相對較差的情況,也可以在培養過程中,有意提高雛雞的抗病性,為其提供良好的培養環境。
在雛雞階段,主要發生的疫病情況就是細菌感染發病和健康問題。細菌感染主要是由于雞處于未孵化階段時衛生條件不達標,從而導致雛雞在初生時就遭受細菌感染而患病。還有就是由于環境原因和管理不善而導致雞群扎堆的情況,部分雛雞被擠壓窒息而出現死亡。有時溫度的變化也會導致雛雞出現腹瀉,從而導致雛雞的死亡。對于某些雛雞,其本身在孵化后就帶有一些有害的細菌。在飲食和飲水等控制不當的情況下,雛雞會發生體重降低、活力下降等情況,從而更容易患病。
1.2 主要防治方法
在疾病的防治過程中,雛雞初生后,可以對其進行抗生素注射,使其能夠更好的抵抗內部有害細菌的感染和外部環境變換而導致感冒的情況。同時,也要加強對環境的管理和雞舍內溫度的控制,使得雛雞受到更好的保護,減少雞苗的損失數量。
2育成雞階段
2.1 常見疾病成因
育成雞階段的蛋雞飲食數量開始增加,為保證雞的正常發展,在雞的飼養過程中也要格外注意。由于這一時期對于飲食的要求比較高,飲食不合理會導致雞群的免疫能力和器官生長受到抑制,從而導致細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的發生。該階段在過渡時期,對室內環境的要求也相應提高。育成雞在生長過程中,羽毛的生長易受風向影響,雞只的大小出現差異也會導致飼料在轉化過程中難以被育成雞吸收,最終導致疾病的發生。
2.2主要防治方法
在該過渡時期,室溫控制在30℃以下,從而避免因溫度過高而導致的不良影響。育成雞患病主要是因為在該過程中缺少呼吸新鮮的空氣,使得細菌大量滋生。在該過程中,還要注意及時區分和剔除病雞和弱雞,防止其對其他雞群造成影響,從而導致雞群大量患病。
在育成雞階段,也會感染病毒性病菌,如沙門氏菌等,會造成雞群的白痢、傷寒等細菌性病毒。幼雛感染后常呈急性敗血癥,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高于成年雞。另外,育成雞發病多有應激因素的影響,如雞群密度過大、環境衛生條件惡劣、飼養管理粗放、氣候突變、飼料突然改變或品質低下等。該病發生突然,全群雞只食欲、精神尚可,總見雞群中不斷出現精神、食欲差和下痢的雞只,常突然死亡,死亡不見高峰而是每天都有雞死亡,且數量不一。
育成雞白痢病的治療要早,一旦發現雞群中病死雞增多,確診后立即全群給藥,可投放恩諾沙星等藥物,先投服5天后間隔23天再投喂5天。目的是使新發病例得到有效控制,制止疫情的蔓延。同時加強飼養管理,消除不良因素對雞群的影響可以大大縮短病程,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挑選健康種雞、種蛋,建立健康雞群。堅持自繁自養,慎重地從外地引進種蛋。在健康雞群,每年春秋兩季,對種雞定期用血清凝集試驗全面檢疫及不定期抽查檢疫。有病雞群應每隔24周檢疫1次,經3~4次后一般可把帶菌雞全部檢出淘汰,但有時也須反復多次才能檢出。孵化時用季胺類消毒劑噴霧,消毒孵化前的種蛋,拭干后再入孵。不安全雞群的種蛋不得進入孵房。每次孵化前孵房及所有用具要用甲醛消毒。對引進的雞要注意隔離及檢疫,加強育雛飼養管理衛生,雞舍及一切用具要注意經常清潔消毒。
育雛室及運動場保持清潔干燥,飼料槽及飲水器每天清洗一次,防止被雞糞污染。育雛室溫度維持恒定,采取高溫育雛并注意通風換氣,避免過于擁擠。飼料配合要適當保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不用孵化的廢蛋喂雞,防止雛雞發生啄食癖。若發現病雛要迅速隔離消毒。此外在禽場范圍內須防止飛禽或其他動物進入散播病原。藥物預防雛雞出殼后用福爾馬林14mL/m3、高錳酸鉀79/m3在出雛器中熏蒸15min。用0。01%高錳酸鉀溶液作飲水12天。在雞白痢易感日齡期間用0.02%呋喃唑酮飲水、在雛雞粉料中按0.02%比例拌入呋喃唑酮或按0.5%加入磺胺類藥物,有利于控制雞白痢的發生。
3產蛋雞階段
3.1 常見疾病成因及類型
產蛋雞在生長過程中已經開始產蛋,其體重和性器官都發育成熟,但雞體并沒有完全成熟,在40周齡左右才能夠發育完全。在這一期間,雞群由于已經進籠,因此更容易感染各種病毒和細菌,從而導致疫病的發生。由于雞的呼吸道構造較為特殊,因此更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同時,該階段也常會因為感染病毒而發生病毒性疾病。
春季是產蛋雞開始轉群的階段,也是疫病多發的時期,因此雞在此時常會罹患各種疾病。例如常見的馬立克氏病,最初的流行呈慢性經過,病變也以外周神經的淋巴細胞增生為主,死亡率不高。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肉用仔雞業的迅猛發展而出現急性型,其特征是雞外周神經的病變被內臟器官的腫瘤所取代,傳染很快,受害的雞群成群覆滅,病毒直接或間接損害免疫系統內的細胞。當B細胞和T細胞等免疫細胞感染病毒,可導致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應答功能降低或受到抑制,免疫效應細胞減少,免疫抑制細胞過量,使得雛雞對包括馬立克氏病疫苗在內的各種疫苗的主動免疫力減弱和消失,導致疫苗的免疫效果下降和疫苗免疫失敗。雞馬立克氏病與其他疫病間的相互作用。一方面,當雞感染馬立克氏病毒時,除了造成對馬立克氏病的免疫抑制作用之外,由于感染馬立克氏病毒雞的中樞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均呈現抑制,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局部防御功能也隨著全身的防御功能抑制而明顯降低,從而有利于其他病原侵入和感染,出現繼發和混合感染,導致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的加劇,使馬立克氏病的發病更加嚴重。
傳染性支氣管炎和氣管炎則是因為雞的呼吸道發生病變而導致雞產生的單種病毒感染或者多重病毒感染情況。雛雞死亡率高,產蛋雞中可出現腎和輸卵管損害,蛋的產量和質量均顯著降低。此病呈世界性分布,病毒至少有八個血清型,通過呼吸道使雞感染后,即在其中迅速繁殖,引起一系列的特征性呼吸癥狀,如喘息、咳嗽、氣管噦音和流鼻涕等。根據癥狀和病理變化以及病程和死亡率可作出初診。
確診必須進行病毒分離或血清學試驗(包括中和試驗、瓊脂凝膠沉淀試驗、熒光抗體試驗等)。預防此病可使用弱毒活疫苗對雞進行接種。應盡可能確定流行中的病毒的血清型,然后選擇適當的毒株來生產疫苗,也可使用支氣管炎和新城疫的聯合疫苗。各種日齡的雞均可發生副傷寒,以產蛋雞最易感。雞副傷寒是由多種能運動的沙門氏菌所引起的雞的一種傳染病。該病主要經卵傳遞,消化道、呼吸道和損傷的皮膚或黏膜也可感染。鼠、鳥、昆蟲類動物常成為該病的重要帶菌者和傳播媒介,雛禽感染后發病率最高。
3.2主要防治方法
在產蛋雞疫病防治的過程中,主要注意在轉群的前期要對產蛋雞的雞舍消毒,并且對產蛋雞要進行疫苗注射和修喙工作,在保證產蛋雞的體重達到標準的情況下,將蛋雞進行安全轉移。保證該階段產蛋雞的飲食合理是保證雞群抵抗力和免疫力的重要保障,使得雞群更好的抵抗病毒的侵害。在預防沙門氏菌病時,要注意對于主要的后備雞群進行及時的檢查和防疫,對于呈現陽性的雞要及時淘汰,同時雞舍內的環境要及時進行清理,防止病毒在雞舍內的大范圍擴散,從而導致傳染性病毒難以控制的局面。在及時對細菌和病菌進行滅殺的同時,還要注意產蛋雞的飼料供給要保證健康和安全。大腸桿菌隨糞便排出,可污染蛋殼,使禽胚死亡或出殼時發病和帶菌,是該病傳播過程中的重要傳播途徑。帶菌禽以水平方式傳染健康禽,消化道、呼吸道為常見的傳染門戶??刹捎米约?或優勢菌株)多價滅活佐劑苗。一般免疫程序為7~15日齡、25~35日齡、120~140日齡各1次。使用免疫促進劑:如維生素E300ppm,左旋咪唑200ppm拌料,維生素C按0.02%~0.05%拌飼或飲水;電解多維按0.1%~0.2%飲水,連用3~5天。大腸桿菌對多種藥物敏感,但其敏感性易變,應注意合理用藥、聯合用藥及輪換用藥。常用的藥物有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壯觀霉素、磺胺類藥物等。但是臨床上常出現這樣一個現象,某些制劑在某一地區(場)用來治療大腸桿菌病療效確實,而在另一地區(場)則效果很差或完全無效。而且同一個場治療同一血清型引起的大腸桿菌病用同一種高敏的藥物,經一段時間使用也會變得效果很差或完全無效,對已嚴重出現心包炎、氣囊炎、腹膜炎的病禽治療意義不大。
為了準確選用敏感藥物,定期對本禽場的大腸桿菌株進行藥敏試驗是有益的。種蛋、孵化廳及禽舍內外環境要做好清潔衛生工作,并按消毒程序進行消毒,以防止種蛋和雛雞感染大腸桿菌,避免污染孵化室。為防止水源和飼料污染,在飲水中應加消毒劑,如含氯或含碘等消毒劑,采用乳頭飲水器飲水,水槽料槽每天應清洗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