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仔豬斷奶日齡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8周齡斷奶,到現在21-28天斷奶,甚至個別豬場開始嘗試更早期斷奶。研究發現,母乳10日齡時就開始限制仔豬的生長,3周齡時就會降低仔豬的生長速度;2周齡時仔豬疾病相對較少,母子豬在一起時間越長,越容易染病。因此早期斷奶有利于母豬生產效率的提高,也減少了部分母源疾病的傳播,有利于仔豬生長潛力的提升。但早期斷奶也給仔豬帶來了巨大的應激與各種困境,導致斷奶后疾病多發,育成率不高的情形出現。
仔豬斷奶以后面臨一系列的困境與挑戰,這些挑戰對仔豬的生長產生抑制,導致仔豬斷奶后生長速度降低,甚至7-10天都不能恢復斷奶前的生長速度。
仔豬面臨的第一道挑戰既是食物的變化,引起仔豬消化道結構與消化酶的變化。由液體食物變為固體食物,食物中成分也發生巨大變化,飼料干物質含量接近90%,而母乳只有20%左右的干物質含量,斷奶前所食的母乳,其中以乳糖、乳脂、乳蛋白為主,呈液體狀,易于消化;斷奶后所食的飼料則以淀粉、植物蛋白為主,呈固體狀,相對不易消化。食物結構與成分的變化引起仔豬一系列腸道結構與酶系統的變化出現。
1、腸道結構變化
仔豬斷奶后,腸道結構變化在幾個小時內即發生變化,飼料中的植物蛋白與纖維、微生物等導致隱窩深度增加,造成絨毛萎縮。斷奶后六天內,絨毛高度低于哺乳仔豬、隱窩深度高于哺乳仔豬,這種趨勢在第四天加劇、至第九天轉而回升,這種結果表明:早期斷奶應激仔豬小腸粘膜發生退行性變化,而后飼料攝入加劇這種變化,斷奶后9天后恢復。
2、消化酶的變化
新生仔豬的乳糖酶、脂肪酶和蛋白酶水平較高,但斷奶后,各種消化酶的量和活性下降。Miller等(1986)報道,仔豬斷奶5天后蔗糖酶、異麥芽糖酶和乳糖酶的活性下降至少50%。由于斷奶仔豬消化酶活性的急劇降低,造成仔豬對飼糧的消化率下降,特別是對植物性蛋白質不能充分消化,沒有消化的蛋白質進入大腸以后,就變為一些產腸毒素細菌的培養基,隨著有害細菌的增加以及腸毒素的排出,就引起仔豬斷奶后腹瀉的發生,這也是仔豬斷奶后多發腹瀉的原因所在。
3、胃酸分泌不足
在6周齡以前,胃酸的分泌不足;胃中的pH偏高,對胃中酶源的激活效果;同時抑制乳酸菌等有益菌的活性,大腸桿菌在此環境下反而更利于生長,這也是導致腹瀉的重要原因。
斷奶后遇到的第二個挑戰既是物理環境的變化,仔豬斷奶后,幾窩或者十幾窩仔豬混到一起,仔豬必須在短時間內重新建立新的秩序,新秩序的建立伴隨的是打斗,撕咬。同時不同的采食量也引起豬只對溫度的不同要求,因此在一個環境中很難將溫度調整到合適每個豬只的情況。
再有,仔豬斷奶后還面臨著巨大的心理應激。
上述挑戰引起仔豬消化與應激的發生,而消化與應激的變化也會引起仔豬免疫力的缺失,從而導致仔豬在保育期間出現巨大的損失。
1、母豬初乳中乳蛋白含量高達7%,占干物質34%,而且主要是免疫球蛋白,從而獲得被動免疫;常乳中球蛋白含量僅0.5%,4周齡甚至更久才真正擁有自身的免疫能力。斷奶失去乳源抗體,如免疫球蛋白、IgG、IgF、IgH、IgM等;斷奶失去乳源生長因子GH、IGF、活性肽等,間接影響(降低)機體的抵抗力;由吮乳變為吃干料采食量下降,營養不良,導致對疾病的抵抗力也下降;血清球蛋白濃度、球蛋白占總蛋白的比值在斷奶9天內不同程度地低于哺乳仔豬,所以斷奶應激降低仔豬細胞免疫機能,從6-7天起,仔豬細胞免疫功能基本恢復;
2、消化酶的變化、pH值的不足均導致細菌性腹瀉的易發;
3、溫度的變化 溫度過低會引起仔豬對傳染性胃腸炎與流行性腹瀉易感性增加,引起仔豬病毒性腹瀉發生。
仔豬斷奶后因食物、環境的變化引起仔豬一系列消化的變化、應激的發生,也導致仔豬免疫力低下,疾病多發的情況。因此斷奶這一過程是一個綜合的防控過程,不能通過一件或幾件事情就能解決。尤其斷奶后的7-10天,又是斷奶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時間點。
仔豬斷奶的應對措施:
1、提高豬舍的溫度,在斷奶當天,豬舍的溫度最好能提高到30℃,并在第一周維持在28-30℃之間;
2、合理的飼喂程序
斷奶后飼喂程序的確立,目標就是降低仔豬斷奶后生長抑制因素的影響。
(1)水料或濕拌料,斷奶后的一周內,仔豬還不熟悉干料,因此在干料旁放置一個飲水槽或將教槽料稀釋后飼喂。慢慢減少水料的量,這樣可以逐漸讓仔豬適應食物變化;
(2)選擇合適教槽料,并根據仔豬的消化特點進行階段式的飼養,在斷奶后1-3周選擇含乳制品和動物蛋白水平不同的日糧,減少斷奶的應激。
(3)日糧中補充有機酸類,如檸檬酸等。
3、合理的分群
盡量原群飼養,或盡早進行挑群以減少盡量少的應激現象出現。
4、日糧中添加合理的營養添加劑
仔豬斷奶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在環境、飼料選擇、飼喂程序上做好細節的工作,做好日常的飼養管理,尤其斷奶后一周的管理細節,這樣才能提高仔豬的生長速度與育成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