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如今大家都十分關注豬場拆遷,聲音很多,反響也不小,只是主要聚焦在"哪拆了","拆哪了"的時候多些。要靜下心來,理性客觀中立看待"豬場拆遷"這一波浪潮,還得換一個角度?,F在事后對比下國家公布十三五生豬生產布局規劃,就能印證出一些"拆遷規律"來。
豬場拆遷進程中,在空間和區域性的特點十分明顯。
在空間分布上:
除"條例"規定范圍外的傳統六大牧區蒙新藏甘寧青,山西、河北、湖北和黑龍江,吉林5省政府未出臺專項強制性畜禽養殖治理規劃和減排任務文件外,其余15個省、1個自治區,四個直轄市范圍內,都有較大規模豬場搬遷和拆除。
其中各省劃定的禁養區,主要分布在各省較大河流流域附近以及建成區縣的直轄部分,約占農業用地面積的5%。由于此類地區,地形多為河湖港汊,難以建設大型豬場,實際也多以散養戶或中小型的豬場為主,但對流域內河流造成一定面源污染。
據統計,2015年全國部分地區拆遷豬場情況如下,廣東省清拆2800多家,廣西省清拆1100多家,福建拆除3.09萬家,江西省拆除達2158家,浙江僅余姚、紹興兩地關停拆遷達216家,上海關停2720戶不規范養豬戶,湖南清拆1114戶,共2273家,拆除欄舍面積86.3萬平方米,退養家畜92.6萬頭,山東僅臨沂治理養殖場3102個,家庭散養戶22942戶。
對比下全國生豬生產規劃,這十五個省,大部分都是生豬的約束發展區。東三省和內蒙古則成了主要的增長區,是豬肉產量增加的主要區域。畢竟十三五規劃出爐,也不是一天而就;規劃藍本制定之時,正是豬場拆遷進行時。從這個層面說,拆遷豬場,本身就是國家規劃的一個歷史基礎參照。
在區域數量分布和政策上:
最早大范圍內開始拆遷豬場的是浙江省。浙江省自2013年開展"三改一拆"整治行動,嘉興縣計劃拆除豬舍近200萬平米,首開縣級地方減排治污染以豬場為重點的先河。此后江蘇、福建、廣東,受浙江省影響,紛紛以"產業升級""騰龍換鳥"為目標,對轄區內的豬場面源污染進行大規模治理,其中最主要的手段是拆除豬場。根據浙江省2013-2015年減排計劃可知,該省是在2014和2015年計劃關閉894家規?;B殖場(小區),削減生豬養殖239萬頭,最終超額完成減排任務。
再對比下,生豬生產規劃,資源環境約束和南方水網環境治理任務重,空間不足,人口密度大,這幾條,則是浙江率先對養豬大縣開刀的直接理由。簡單計算,誰都會,毫無疑問,按圖索驥,最后只剩下一個目標,拆豬場,而且照著水域河流,一路拆遷。大概,這樣也算一種環境水文大數據的最新應用。只要派個分析員,在河流下游采個水樣,基本就知道該拆哪,哪會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