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摘要】本文綜述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學特征,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以及臨床診斷和綜合防治措施等.以期為養雞生產中該病的綜合防治提供參考和建議。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是由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其發病對象主要是雛雞。具有發病突然。傳播迅速,發病率高,病程短,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死亡等特點,同時還可引起雛雞的免疫抑制,對養雞業危害很大,是目前我國養雞生產中危害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
1病原學特征
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屬于雙RNA病毒科,禽雙鏈RNA病毒屬。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徑約為55-65nm。無囊膜,單層核衣殼.并呈現二十面體立體對稱。目前已知該病毒共有2個血清型,其抗原相關性小于10%,相互交叉保護作用比較弱。
2流行病學特點
雞和火雞是該病毒的自然宿主,但是僅對雞易感,包括不同品種的雞,但是土種散養雞卻少有發生。發病對象以4~6周齡的雞最易感,但是小至10日齡左右、大至臨開產的雞群也有可能發生。成年雞因法氏囊已經退化,故多呈陰性感染。近年來,我國發病雞多分布在17~20日齡,而且在同一雞群中可重復發生。病雞和帶毒雞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可通過糞便持續排毒1,2周。本病在發病時間上無明顯季節性和周期性.當處于污染環境中時,易感雞群任何時候均可發病。其傳播途徑主要是直接接觸傳染,也可通過飲水、空氣等雞舍環境和被污染的飼料、水槽、料槽等飼養用具進行間接傳播。該病的傳染性強,病程短,傳播快,發病急,死亡率高。并呈現出尖峰式死亡等特點。
3臨床癥狀
該病依其臨床表現,可分為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其潛伏期通常為1~2d。
3.1典型感染
典型感染常呈急性爆發趨勢,有典型癥狀和固定病程,且多發生在新疫區和高度敏感的雞群。在發病初期,常見個別雞突然發病,表現為精神不振,羽毛蓬松,翅膀下垂,閉目打盹.食欲不振或廢絕,有的病雞還發生自啄泄殖腔的現象Ill。ld左右后,疫情波及全群。發病雞群畏寒,扎堆,更有甚者垂頭、伏地等。嚴重腹瀉,機體脫水者,常在發病1~2d內死亡。整個雞群的死亡高峰發生在發病后的3~6d,2—3d后逐漸下降舊。整體死亡率通常在30%左右,嚴重者可高達60%以上。其中病雞排白色或者蛋清樣稀糞,并伴有尿酸鹽沉積。
3.2非典型感染
非典型感染大多發生于老疫區或已經經過低毒力毒株感染后.產生部分免疫力的雞群。此感染類型的感染率高,發病率低,癥狀不明顯,主要是造成免疫抑制。其發病雞群主要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并表現出輕度腹瀉。雖然死亡率較低.一般在3%左右,但是病程的流行期很長,并可能反復感染。
4病理變化
對于典型感染的病雞,剖檢可見:尸體脫水,胸肌和腿肌上有不同程度的條狀或者斑點狀出血等四。法氏囊、盲腸扁桃體常發生出血、腫脹,而肝臟、脾、肺等器官常出現出血壞死等。輸尿管和泄殖腔內充滿尿酸鹽沉積,輸尿管有的還發生腫大。腺胃和肌胃交界處有時還可見到橫向出血斑點或者潰瘍等。對于非典型感染的病雞,剖檢可見:法氏囊萎縮,皺襞扁平。有時囊腔內還有干酪樣物質。其胸肌、腿肌也可能出現輕度出血現象,同時腎臟可能發生水腫,并伴有尿酸鹽沉積等。
5臨床診斷
在生產中.可根據該病的流行特點和臨床癥狀等做出初診,并結合實驗室檢驗來確診。其中瓊脂擴散沉淀試驗和反轉錄一聚合酶鏈反應是目前實驗室診斷中最常用的血清學和分子生物學方法,其分別具有簡便經濟實用和靈敏快速等特點。目前應用都很廣泛。其他得實驗室診斷方法,例如熒光抗體技術。中和試驗、電鏡技術、免疫組化、對流免疫電泳和協同凝集試驗等,也均可用于本病的診斷。
6綜合防治措施
在生產中預防本病,關鍵還在于做好綜合防治工作。首先要加強飼養管理,搞好養殖環境、雞舍和飼養用具的衛生消毒工作,以切斷病原的生存條件和傳播途徑。在雞場管理上.要采取全進全出的管理模式,以防止疫情的侵入和傳播。不同日齡的雞要分開飼養,同時做好疫情的預案工作,盡早隔離發病雞只,在積極治療的同時及時淘汰,對病死雞要進行深埋或焚燒等無害化處理。其次做好免疫預防接種是預防本病的關鍵措施,其重點是種雞的免疫接種,以保證免疫應答產生足夠的母源抗體來保護雛雞。雞場應根據自己的實際生產情況。選擇適宜的疫苗和制定出適合自己的集群特點的免疫程序。
發現疫情,要馬上對雞場環境內外、雞舍和飼養用具、車輛等進行徹底消毒。然后選擇中等毒力的活疫苗對全體雞群進行肌肉注射或飲水實施緊急免疫,以控制疫情,最大化的降低損失。在發病早期,為緊急治療,還可注射0.2~o.3ml高免血清或已經康復雞的血清。同時也可以選擇健康雞所產的蛋制作蛋黃抗體,對發病早期的雞也有良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