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家禽免疫抑制的因素及防制對策
來源: 發布日期:2011-02-14 發布者:曉天 共閱1332次
近年來,我國養禽業發展非常迅速,伴隨著養禽業的迅速發展,危害養禽業的疾病也越來越多,且日益復雜,控制難度不斷加大,已成為規?;B禽生產中所面臨的一大難題。造成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可能與禽類中廣泛存在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密切相關。
免疫抑制性疾病一般由單一或多種致病因素共同作用,是導致機體免疫系統受損、免疫功能降低的多種傳染性因素及非傳染性因素所導致的疾病總稱。目前普遍認為導致家禽免疫抑制的因素主要有:病原微生物、化學物質、營養因素、霉菌毒素、免疫耐受、應激和抗原競爭等,其中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尤為嚴重。作者就引起家禽免疫抑制的因素及防制措施作一淺述,以期引起廣大養禽專業戶對該類疾病的高度重視。
1 引起家禽免疫抑制的因素
1.1 傳染性因素 家禽的有些傳染病是由可能損害機體免疫系統的病原體引起的。由傳染性病原體引起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對全球養殖業的危害日趨嚴重,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日趨嚴重。崔治中等研究結果表明,免疫抑制性疾病在我國集約化程度高的大型雞場中相當普遍,已對我國養雞業特別是肉雞生產帶來很大危害。目前已發現主要有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病毒、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傳染性貧血病毒、網狀內皮增生癥病毒、呼腸孤病毒等多種傳染病病原體,均可引起雞免疫系統的損害而導致免疫抑制。這些病原體主要損害其免疫器官如法氏囊、胸腺、脾臟、哈德氏腺、盲腸扁桃體、腸道淋巴樣組織等而引起免疫抑制。此外,雞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和雞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等也可引起雞表現出一定的免疫抑制。在臨床上預防早期感染馬立克氏病和傳染性法氏囊病尤其重要,因為它們引起的免疫抑制主要損害免疫中樞器官的發育,影響將是終生的。
然而對于水禽,目前國內尚未見水禽免疫抑制性病原或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相關研究報道。在國外,Sandhu等(1998)報道感染非典型鴨瘟的北京雛鴨表現出免疫抑制。Soike等(1999)報道在德國一大型養鵝場發生的一種生長發育障礙和死亡率很高的類圓環病毒感染,并引起鵝免疫抑制,導致繼發感染鴨疫里默氏菌和曲霉菌,出現嚴重的生長停滯。
Shawky等(2000)經試驗揭示低致病力鴨瘟病毒對鴨具有明顯的免疫抑制作用,并進一步證明鴨瘟病毒侵害的靶細胞為上皮細胞和B淋巴細胞。
1.2 應激因素 應激反應是機體對不同刺激的非特異反應的總和。如對應激狀態忽視,它有可能發展為疾??;反之,如果足夠重視并及時消除它,機體就可能恢復健康。因此可以說應激是機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過渡狀態。對家禽的各種刺激,例如天氣炎熱、運輸、捕捉、化學物質刺激等都是應激因素。這些應激刺激腦垂體產生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它再刺激腎上腺皮質產生腎上腺皮質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能損害T淋巴細胞,造成法氏囊、胸腺、淋巴樣組織機能退化,免疫器官對抗原刺激應答能力降低,從而造成機體免疫抑制。因此,應激反應能抑制免疫反應,降低預防接種的效果,從而增加對疾病的易感性。在各種應激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熱應激,故夏天禽舍中的防暑降溫顯得尤為重要。
1.3 化學物質 目前已經證實,某些化學物質,如鹵化苯、鹵素、農藥等也都是免疫抑制劑。這些化學物質可引起禽類免疫系統組織的部分甚至全部萎縮及活性細胞的破壞,進而引起免疫失效。鉛、鎘、汞、砷等許多重金屬對家禽也有免疫抑制作用,它們能損傷一種特定的細胞而引起免疫抑制。還有抗生素中的痢特靈、氯霉素、卡那霉素等對B淋巴細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能影響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有些抗生素類藥物,可使活菌疫苗中的細菌滅活或改變菌苗的抗原成分而使菌苗接種時免疫失敗。
1.4 營養因素 營養是機體正常生長發育的基礎,飼料中蛋白質的供給及機體內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的正常代謝對機體抗體的產生起重要作用。如果蛋白質飼料不足,可造成機體在免疫應答中合成免疫球蛋白受影響而造成免疫抑制。某些維生素(如復合VB、VC等)和微量元素(如銅、鋅、鐵、硒等)是免疫器官發育,淋巴細胞分化、增殖,受體表達、活化及合成抗體和補體的必需物質,若上述營養性物質缺乏或過多或各成分間比例不協調,必然導致機體繼發性免疫抑制。
1.5 毒物因素 霉菌毒素,特別是黃曲霉毒素,可抑制禽類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G的合成,使法氏囊、胸腺、脾臟萎縮,毒害巨噬細胞從而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導致機體免疫抑制。
1.6 免疫耐受 機體對病原體不產生應答反應稱為免疫耐受。初次免疫接種時因母源抗體水平過高而不產生應答反應。這是因為疫苗中的抗原一進入機體就被母源抗體所包圍,使其不能和相應的B淋巴細胞接觸,導致不能產生應答反應。養禽場在進行預防接種時,疫苗的接種量也應嚴格按照廠家推薦用量,因為進入機體的抗原濃度過高或過低都不能產生良好的免疫應答。
1.7 抗原競爭 將2種或2種以上無交叉反應的抗原同時接種時,機體對其中一種抗原的抗體應答顯著降低,此現象稱為抗原競爭。因此,養禽場在制定家禽免疫接種計劃時,各種疫苗盡量不要同時使用。產生抗原競爭的原因是由于所有病毒都能誘導所感染的細胞合成干擾素,這種干擾素能抑制病毒在同種細胞中的復制,但不能抑制在不同種動物的細胞中復制,也就是說干擾素有細胞的特異性,但是不同的病毒對于干擾素有不同的敏感性。比如傳染性支氣管炎疫苗和新城疫疫苗聯合使用時,如果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量大,將會干擾機體對新城疫病毒的免疫應答,從而引起機體對新城疫的免疫抑制。
2 減少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措施
由于禽類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往往并不表現特殊的臨床癥狀,甚至常常以其它疾病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大腸桿菌病、生長發育遲緩等),因此它的存在和危害通常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對于家禽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單靠片面孤立的手段難以奏效,只能采取綜合防制措施。
2.1 加強家禽的飼養管理 加強家禽的飼養環境控制,最大限度地減少養禽場內的病原微生物。降低各種應激因素,很多應激因素都可誘發、促進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發生或加重發病家禽的病情,導致死亡率上升。因此,應盡可能減少家禽的各種應激因素,避免飼喂發霉變質、含重金屬、工業化學物質以及含有霉菌毒素的飼料,同時做好禽舍的通風換氣工作,保持禽舍干燥,降低禽群飼養密度。
2.2 注意家禽的營養水平 注意家禽的營養水平,提高自身免疫力。由于免疫抑制性疾病可導致家禽的免疫功能下降,因此營養是影響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飼料質量,保證免疫產生抗體和細胞因子所需的蛋白質,通過提高家禽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水平,避免家禽營養不良或患有慢性營養消耗性疾病所導致的免疫反應低下,對疫苗免疫應答降低,抗體產生也低的情況。
2.3 建立規?;B禽場的生物安全體系 采用生物安全措施飼養家禽,即采用全進全出的方法來切斷病原在養禽場(戶)內的傳播,通過嚴格制度將病原拒之門外,每一養禽場(戶)盡量只養單一品種禽類。為了發揮“全進全出”的作用,可采用分段飼養法,將雛禽、青年禽、育肥禽和種禽分別飼養在不同的禽場,這樣既可縮短全場消毒的時間,又有利于防止家禽發病。日常應將消毒衛生工作貫穿于養禽生產的各個環節,盡最大可能降低禽場內的病原微生物,減少或杜絕禽群繼發感染的機率。
2.4 適當應用藥物控制繼發感染 鑒于一些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感染對免疫功能的損害,易引起一些細菌性疾病的繼發感染,因此在飼料中(如育雛階段)添加一些抗菌藥物(但禁用一些可能引起免疫抑制的藥物)以防制禽群的細菌性繼發感染。
2.5 加強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對于馬立克氏病病毒、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和呼腸孤病毒等的感染,進行疫苗免疫接種是控制它們的主要方法,特別是種群免疫,因為種群免疫能讓其后代獲得足夠母源抗體,從而在低日齡得到被動保護,防止家禽出現早期的免疫抑制感染,有效防
網友評論
暫無評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
豫ICP備10211513號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版權所有 © 2008-2017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只提供交易平臺,對具體交易過程不參與也不承擔任何責任。望供求雙方謹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