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肉孢子蟲是一種細胞內的寄生蟲,廣泛寄生于哺乳類、鳥類和爬行類,其特征為在橫紋肌或心肌內形成包囊—米氏囊,家畜感染肉孢子蟲后,通常不表現臨床癥狀,但由于大量蟲體寄生,局部肌肉變性,降低了肉體利用價值。有的種類肉孢子蟲其終末宿主為人,有的種類中間宿主為人。因此,肉孢子蟲也是人畜共患寄生蟲病病原之一。
一、病原寄生蟲及生活史
以往把寄生于豬肉內的肉孢子蟲統稱為米氏肉孢子蟲,近年來,伴隨對其生活史的深入研究,根據其終宿主的不同,可分為米氏肉飽子蟲(豬犬肉孢子蟲),豬人肉泡子蟲及豬肉孢子蟲3種。寄生在肌纖維內的米氏囊呈灰白色或乳白色,細線形或梭形,長0.5~4毫米。常。見的寄生部位為心肌,隔肌、肋間肌及喉頭肌等。米氏囊的囊壁由兩層組成,內層向囊腔延伸成很多中隔,將睡腔分隔成若干小室。成熟包囊的內腔分成兩區:外圍區充滿球形或卵圓形能進行內雙芽生殖的母細胞,中心區充滿香蕉形的緩殖子(又稱為滋養體或雷尼氏小體)。肉袍子蟲的生活史與弓形蟲相似,發育中必須更換宿主;中間宿主是爬蟲類、禽類、嚙齒類、草食獸和雜食獸;終宿主是肉食動物。米氏肉孢子蟲的終宿主是犬,豬人肉孢子蟲的終末宿主是人,豬貓肉孢子蟲的終末宿主是貓。終末宿主吞食了含有米氏囊的中間宿主肌肉后,在其小腸中進行配子生殖,產生卵囊,卵囊在腸壁進行孢子生殖,使每個卵囊內含有2個孢子囊,其內又各形成遭個子抱子。卵囊壁薄而脆弱,常在腸內自行破裂,因此,糞便中常見的為含子孢子的孢子囊。孢子囊被中間宿主吞食后。子孢子經血液循環到達各臟器,在血管內皮細胞中進行裂殖生殖,裂殖體最常見于腎小球,其次為腎上腺、腦、肝、胰、脾、淋巴結、小腸及骨骼肌。進行一代或幾代裂殖生殖后,產生的裂殖子侵入肌纖維而形成米氏囊。
二、診斷要點
一般無明顯臨狀癥狀,生前診斷困難。豬的3種肉泡子蟲中,以豬貓肉抱子蟲致病性最強,可使豬腹瀉、肌炎、發育不良和跛行。肉孢子蟲包囊內可分離出一種耐熱的內毒素,稱為肉泡囊素,家兔對此毒素最敏感,靜脈注射最小致死量為5微克/千克體重。肉孢囊素對鼠及家兔離體腸管有組織胺樣作用,還能引起肌細胞變性及肌束膜的反應性炎癥。死后診斷比較容易??筛鶕诩∪饨M織中發現米氏囊而確診。檢驗方法參閱旋毛蟲病。
三、防治措施
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預防措施包括不用生肉喂犬貓及加強肉品衛生檢驗和評價。蟲體發現于全身肌肉,但數量較少者,可不受限制出場。蟲體較多且肌肉有病變時,整個肉尸作工業原料或銷毀;無病變者高溫處理后出場。局部肌肉發現較多蟲體時,該部肌肉應高溫處理后出場,其他部分不受限制出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