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養殖污染治理是我省治水工作的重要環節,經過數年整治,目前,我省已關停4.5萬家“低、小、散”養殖場,保留的萬余家規模養殖場也將全部完成整治驗收。這為有效減少河道源頭污染,提高水質起到了很大作用。
多數地方都能很好地將養殖業的整治和保護養殖戶利益、促進畜牧業轉型升級結合起來,在提高水質的同時,也提高了養殖業的現代化水平。然而,個別地方的做法卻比較簡單粗暴,不顧農民利益,不顧農業可持續發展,不管養殖場污染與否,對養殖場一關了之,無限擴大禁養區、限養區范圍,出現了一批“無豬鄉”、“無豬街道”,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這樣的做法,無異于因噎廢食。
傳統的養殖方式,確實會對環境尤其是水質造成影響。筆者兩年前曾采訪過泰順一個養殖場,因為飼養方式比較粗放,加上選址在當地飲用水源的上游,大量糞尿殘渣污染著溪流,不僅影響了下游村民的生活,也破壞了周邊的環境。該養殖場被拆除后,當地的水環境得到了改善。
但是,我們絕不能因為關停一些養殖場可以提高水質,就簡單粗暴地關停了事。一方面,畜禽產品的有效供給,對解決人民群眾營養問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我省還有大量居民以養殖業為生,治理環境,不能以犧牲養殖戶的正當利益為代價。
少數地方一味限制養殖業的粗暴做法,其實是沒有科學全面地理解省委、省政府有關畜牧業轉型升級決策精神的內涵,省里從來就沒有說不讓養殖,而是要優化布局,使養殖數量與各地的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比如,對一些河網密布、生態承載能力有限的地方,養殖業可以適當減少;而對于種植業發達,對牲畜排泄物的消化能力強的地方,則可以保留甚至適當增加養殖的數量。
現代化的養殖場,早已不是很多人心目中污水橫流、臭味熏天的場景,而是沒有異味,沒有污水流出,更像是個大花園。比如臨海生態養豬場生產基地,配套建設了1萬多立方米的沼氣池,豬尿、豬糞全部用于沼氣池發酵、發電。凈化池里的沼液,是上等的生態有機肥,養殖場和當地村民達成協議,沼液用管道無償輸送至周邊上千畝果園。這種新型的種養模式,使水果增產、提質,降低了村民化肥、農藥使用成本,沼液也得到消化,實現了雙贏。
任何行業的轉型升級,都會有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養殖業也是這樣,相信以這次“五水共治”為契機,通過各地政府部門的積極引導,發揮廣大養殖戶的聰明才智,就一定可以實現我省養殖業和治水的共同發展,在提高水質的同時,促進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