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采訪時,有兩個人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位是太原市肉聯廠的員工,他說現在屠宰場殺豬并不掙錢,一些大屠宰場甚至賠錢殺豬,小屠宰場都不愿意收豬。另一位是肉店老板,他問記者能不能幫他的店宣傳一下,最近豬肉實在賣不動。
豬價大漲之下,這種現象實在顯得有些蹊蹺。仔細探究方知,賣不動的肉和賠錢殺的豬,涉及到的都是生豬行業定價權的問題。
多年來,養殖戶在定價權方面始終不掌握主動權。供大于求時,養殖戶必須賣豬以獲得利潤,屠宰場就可以肆意壓價。反之,豬少了,雖然養殖戶可以叫價,但屠宰場可以不收豬,或者抬高白條豬出廠價。這就導致兩方為了利益“哄抬豬價”,最終結果卻是養殖戶因豬價步步走高而退市,屠宰場無豬可收不得不賠錢殺豬,銷售商雖然也能靠漲價掙錢,但卻因消費者吃不起肉而最終關門。
可以說,長期以來存在的“豬周期”,雖然與跟風養殖有關,但也反映了生豬定價機制的“缺陷”。生豬乃至整個養殖業沒有權威大數據,使得供需失衡是常態,政策向大企業傾斜,也讓行業絕大多數養殖戶總在“陪跑”。雖然定價權是市場行為,但是沒法保護養殖戶的利益,還拿什么來談定價?
因此,想要讓豬價回歸理性,就必須合理使用定價權,而不是惡意利用,致其失衡。顯而易見,此輪豬肉價格大漲中,某些控制了屠宰場的大企業,豬肉價格始終能維持在15元以下,就是定價權失衡的一種表現。
養殖行業真正缺乏的不是養殖者,而是對養殖業正常、平穩、有序發展的信心。沒有對全行業的合理引導和對養殖戶利益的保護,無論是誰,最終的選擇都是退市。就像今天談起賣不動的肉和賠錢殺的豬,如果繼續“活”在失衡的市場下,它們就只能選擇被“豬周期”折磨,我們也只能選擇在幾年后繼續談起這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