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生豬市場經過長期低迷之后,已經進入利好時期,豬價超過20元/公斤,同時飼料價格也是歷史新低,這樣的好時光過去沒有過。下一步是急轉而下,還是緩慢過渡?傳統意義上的豬周期還具有具有指示意義?河南農大副教授、河南省生豬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李新建給出了這樣的解答。
暴漲之后不會暴跌
李新建副教授說,疫情、天氣、政策、價格等多種因素引起生豬飼養量產生波動,從而使市場供求關系發生變化,是豬價起伏的根本原因。其中,由中小散養殖戶非理性“追漲殺跌”的行為是主要因素。
他介紹說,根據《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年〉》披露,2014年,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比重僅為41.8%。按照年出欄500頭以上為規?;i場的官方標準,也就是說將近60%的豬場為中小散養殖戶。散養農戶和小型養殖場缺乏市場信息收集能力,其市場行為往往滯后,產品價格高的時候散戶養殖熱情上升,補欄數量上升,價格低的時候散戶熱情下降,補欄數量下降,導致市場供求關系和產品價格出現周期性波動。去年豬價絕地反彈以來,豬價長期處于高位,但總的來看,這只是前三年價格長期低迷的反彈,具有恢復性和補償性。而且過去不少養殖戶已經為了“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吃了不少苦頭,前兩年的豬價持續低迷也讓不少養殖戶印象深刻,而目前雖然豬價高,但相對于仔豬價格一飛沖天,母豬價格卻漲幅不大,所以養殖戶的補欄態度已經變得謹慎很多。
同時,近幾年環保政策的嚴格實施,未來不符合政策的養殖場將會陸續關閉,同時提高養豬門檻。據了解,現今已有10個省份已經啟動生豬禁養區的劃定,或者正在準備啟動。禁養區內的生豬規模除搬遷的問題比較突出,這10個省影響了2000多萬頭的生豬出欄量,有一個省萬頭以上的規模場在禁養區內就被拆除27座,影響了40多萬頭的出欄量。因此,環保政策將限制補欄增多,客觀上利好豬價。
再者,技術創新也是一大難題。去年冬季氣溫低,產房子豬腹瀉死亡率高,導致相當一部分豬場在豬價高時無豬可賣;中國的育種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現在基因良好的和供種量大的體系完全是賣方市場,購買良種豬非常難。沒有好的種豬,就不能從根源上提高繁殖率和抗病力;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豬場中慢性病原感染的壓力也逐步加大,循環加劇,且病原的潛伏期長,凈化困難,危害更大,這些難題也影響著豬價。
另外,溫氏、牧原股份、大北農、新希望等上市公司確定的養豬項目就覆蓋了超過2500萬頭生豬,投資金額接近300億,這些項目預計會在未來5年內陸續投建。規模豬場擴張將逐步增加市場的生豬供應。這樣看來,在未來幾年內增產效果將會逐漸顯現。
依照目前的形勢,預計未來母豬存欄量將緩慢增加,豬價從高位轉而下跌的過程也將比較和緩,暴跌可能性較小。
豬周期變長,價格趨穩
李新建介紹說,所謂豬周期,是指豬價因供需不平衡而產生的周期性變動。當生豬供給不足時,豬價就會上漲,刺激養殖規模擴大,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進而使得供給過剩,這又導致豬價下跌,致使養殖規??s減,大量淘汰母豬,豬市又進入供給不足的局面,豬價上漲。
他認為,歷經數輪市場淘洗,加上政策引導和調控,我國生豬養殖的規?;彤a業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標準化規模生產為抵御經營風險、穩定市場供給帶來了積極影響。但同時,生豬養殖小、散、亂的產業格局仍然存在;生產成本高、效率低的弊端長期難破;拼資源、拼生態的路徑依賴仍然較重。除了市場調節因素,生豬養殖水平整體相對落后,是造成“豬周期”反復發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常一個完整的豬周期為3~5年。從2003年開始,涵蓋了一個漲跌周期的完整豬周期時間分別是3年、4年、5年,明顯看出從2013年持續到2015年的3年虧損期,已經使豬周期發生了變化。其中,大企業規?;B殖起了很大作用。據農業部數據,2015年全國約有500萬養殖戶退出,其中主要是中小規模散養戶。只有規模養殖在市場中的份額大幅提升,達到可以主導市場介格的狀況,才可以改變豬周期,而目前還有中小散戶比例還較大,所以豬周期也會有的,只是時間跨度變得更長。隨著產業的升級,養殖走向規?;?、規范化、標準化,豬價的周期變化將會趨穩,變得更加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