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絳蟲病是寄生于鴨小腸內的常見寄生蟲病。常引起鴨感染發病,尤其對幼鴨危害特別嚴重,可造成大批死亡,給養鴨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是鴨的一種重要寄生蟲病。
1.病原及流行特點 常見的有膜殼絳蟲和矛形劍帶絳蟲。矛形劍帶絳蟲,屬膜科,是一種大型蟲體,為乳白色。蟲體長達13厘米,呈矛形。頭節小,上有4個吸盤,頂突上有8個小鉤,頸短。鏈體由20~40個節片組成,前端窄,往后逐漸加寬,最后的節片寬約為5~18毫米,成熟的節片上有3個睪丸,睪丸呈橢圓形,橫列于內方生殖孔的一側。卵巢和卵黃腺則在睪丸的外側。生殖孔位于節片上角的側緣。蟲卵為橢圓形,無卵袋包裹。 本病分布廣泛,世界各地養鴨地區均有發生,多呈地方性流行。本病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多發生于4~10月份的春末夏秋季節,而在冬季和早春較少發生。發病年齡為20日齡以上的幼鴨。臨床上以1~3月齡的放養鴨群多見,臨床上所見到的幼鴨發病日齡最早為13日齡,可能在出殼后經飲水感染。輕度感染通常不表現臨床癥狀,成年鴨感染后,多呈良性經過成為帶蟲者。本病除感染家鴨外,也感染鵝以及其他某些野生水禽。
2.生活史 絳蟲寄生于鴨、鵝和某些野生水禽的小腸內,孕卵節片或蟲卵隨患禽的糞便排出,蟲卵落入水中,被中間宿主劍水蚤吞食,經6周發育為成熟的似囊尾蚴。鴨等水禽類吞食了含有似囊尾蚴的劍水蚤,劍水蚤被消化,似囊尾蚴進入小腸,并翻出頭節,固著在腸壁上,經19天發育成蟲。
3.臨床癥狀 成年鴨感染絳蟲后,一般癥狀較經,青年鴨和幼鴨感染后可表現明顯的全身癥狀,首先出現消化機能障礙,腹瀉,排稀白色糞便,青年鴨,成年鴨的糞便內有時混有白色的絳蟲節片,發病后期,食欲廢絕,羽毛松亂無光澤,常離群獨居,不愿走動,嚴重感染者常出現神經癥狀,走路搖晃、運動失調、失去平衡、向后坐倒、仰臥或突然倒向一側不能起立,發病后常引起死亡。病程為1~5天。
4.病理變化 病死鴨較瘦弱,病程較長的胸骨如刀。部分病例心外膜有出血點、肝臟略腫大、膽囊充盈、膽汁稀呈淡綠色,腸道黏膜充血,有時出血,呈卡他性炎癥,十二指腸和空腸內有多量絳蟲,甚至堵塞腸腔,肌胃內較空虛,角質膜呈淡綠色。
5.防治措施 不同日齡的鴨應分開飼養。對成年鴨群定期驅蟲,一年至少進行二次,通常在春秋季,以減少環境的污染和病原的擴散。 常用藥物有吡喹酮按每千克體重10~15毫克內服,或用丙硫咪唑按每千克體重50~100毫克服用,也可用硫雙二氯酚按每千克體重100~150毫克。為確保療效,上述藥品最好逐只投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