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雞傳染性喉氣管炎(Avian 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AILT)是由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接觸性上部呼吸道傳染病。其特征是呼吸困難、咳嗽和咳出含有血樣的滲出物。剖檢時可見喉部、氣管粘膜腫脹、出血和糜爛。在病的早期患部細胞可形成核內包涵體。本病1925年在美國首次報道后,現已遍及世界許多養雞地區。本病傳播快,死亡率較高,在我國較多地區發生和流行,危害養雞業的發展。
病 原
雞傳染性喉氣管炎的病原屬皰疹病毒I型,病毒核酸為雙股DNA。病毒顆粒呈球形,為二十面立體對稱,核衣殼由162個殼粒組成,在細胞核內呈散在或結晶狀排列。該病毒分成熟和未成熟病毒兩種,成熟的病毒粒子直徑為195~250nm。成熟粒子有囊膜,囊膜表面有纖突。未成熟的病毒顆粒直徑約為100nm。
病毒主要存在于病雞的氣管組織及其滲出物中。肝、脾和血液中較少見。
病毒最適宜在雞胚中增殖,病料接種10日齡雞胚絨毛尿囊膜,雞胚于接種后2~12天死亡,病料接種的初代雞胚往往不死亡,隨著在雞胚繼代次數的增加,雞胚死亡時間縮短,并逐漸有規律地死亡。死亡胚體變小,雞胚絨毛尿囊膜增生和壞死,形成混濁的散在的邊緣隆起、中心低陷的痘斑樣壞死病灶。一般在接毒后48h開始出現,以后逐漸增大。
病毒易在雞胚細胞(雞胚肝細胞、雞胚腎細胞)及雞腎細胞中增殖,病毒接種后4~6h,就可引起細胞腫脹,核染色質變位和核仁變圓,胞漿融合,36~48h后,可成為多核的巨細胞(合胞體),接種后12h,可在細胞核內檢出包涵體,30~60h包涵體的密度最高。
傳染性喉氣管炎不同的病毒株,在致病性和抗原性均有差異,被認為只有一個血清型。由于病毒株毒力上的差異,對雞的致病力不同,給本病的控制帶來一定的困難,在雞群常有帶毒雞的存在,病愈雞可帶毒1年以上。
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對雞和其他常用實驗動物的紅細胞無凝集特性。
本病毒對乙醚、氯仿等脂溶劑均敏感。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不強。加熱55℃存活10~15min.37℃存活22~24h;在死亡雞只的氣管組織中病毒,在13~23℃可存活10天。37℃44h死亡;氣管粘液中的病毒,在直射陽光下6~8h死亡,但在黑暗的房舍內可存活110天;在絨毛尿囊膜中,在25℃經5h被滅活。病毒在于燥環境下可存活1年以上。在低溫條件下,存活時間長,如在-20℃~-60℃時,能長期保存其毒力。煮沸立即死亡。獸醫上常用的消毒藥如3%來蘇爾、1%苛性鈉溶液或5%石炭酸lmin可以殺死。甲醛、過氧乙酸等消毒藥也有較好消毒效果。